林成娟 安徽省六安市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新聞采訪和后期編輯的探討
林成娟 安徽省六安市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手機客戶端作為新聞媒體的新媒介,一條消息可以隨著微博或其他媒體平臺在手機上的推送,最快在10-30分鐘之內引爆焦點話題。因此,大眾對于新聞的及時性逐漸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及時的新聞采編能夠滿足新媒體時代下大眾對于焦點問題的探討和傳播。本文將新聞采編拆分,從新聞采訪和后期編輯兩個主要方面對新聞的制作進行探討。
新聞采訪 提問 后期編輯 創新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一方面手機、平板、電視、廣播等媒介不僅加快了新聞的傳播速度,還擴寬了新聞的傳播途徑,另一方面是人們對于信息的渴求度不斷增強,這就造成了社會大眾對于新聞采編不斷提出及時性要求,且要求越來越高。新聞節目“現場性”這個概念也已經廣為傳播。
新聞是媒體工作者利用傳播媒介或工具對新進發生并且能夠引起他人興趣的事情的報道。還有是說新聞是消息,是一種信息的稱謂。無論對新聞進行何種解釋,都不能否定新聞的實時性,也可以說是正在發生性。這對于新聞的采編始終是一個挑戰,落實于新聞的采訪和編輯方面,新聞的采訪要求現場直播、采訪,新聞的編輯則是要求創新性,吸引大眾目光,兩者如果能夠實現完美的結合,使得新聞能夠及時呈現,并影響廣泛,那就算為一條合格的新聞。
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開始之前就需要我們設定一個明確的采訪目的。作為采訪人員,要秉持“想其所想,問其所問”的原則,一般來說這個“其”指的是大眾,但對于不同的媒體平臺來說,則是其受眾團體。采訪之前思考受眾的想法與需求,設置相關問題,進行采訪,并根據被采訪者的回答,引導其向所問方向過渡,最終完成采訪。只有以此為基礎的采訪工作才能為后期編輯提供素材。
對于被采訪者要進行采訪前的資料收集,了解其性格或經歷,而對于突發事件中的被采訪者,要秉持客觀的采訪態度,采訪過程不能加入過多的個人評判,影響新聞的客觀性。因此,這就要求采訪人員在采訪前期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工作,不僅要制定問題提綱,還要調整采訪心態。如果能夠在細節上進行更多的把握,例如問題陳述簡短易懂,能夠為后期加分。總而言之一句話,前期準備越充分新聞采訪就會進行的越順利。
采訪提問要有邏輯性,采訪實質上是一個談話過程。談話講究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邏輯。采訪者需要理清事情的脈絡,隨著提問的逐步推進,向受眾準確傳達新聞內容和價值。而做到這一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羅列問題提綱時進行邏輯關系的排列,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即使出現突發性的打斷也能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恢復談話。邏輯清晰,思維敏捷,還原新聞原貌,展現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切忌采訪者思維漫天飛,隨意拋出問題,導致被采訪者思維混亂,不能實現新聞事件的還原。
通常情況,被采訪對象的身份較為特殊,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當事人,另一類則是知情者,即使是看似隨機的路人采訪,也是經過篩選的,而采訪者的角色主要是扮演求知者。采訪是在一問一答之中傳遞信息,完成這一過程的,業內將這一行為稱為“吸收”。為了使得采訪能夠順利,采訪者需要做到采訪語氣和諧自然,盡量口語化,采訪態度要不卑不亢,盡可能給予尊重,秉持客觀公正的采訪理念,耐心的與被采訪者交流。
前期的采訪工作完成后,后期編輯開始進行。一條新聞的制作包括制定標題、選取播出內容、畫面制作和聲音處理等方面,這些環節不僅能夠體現出一條新聞的價值,還能夠體現制作人的新聞運作理念。創新性的新聞創作手法和意識,能夠增強新聞的受關注度和可視性。為加強新聞的可視性,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新聞編輯的工作較為繁瑣和復雜,為了實現新聞最大范圍的實時覆蓋,盡可能的得到受眾觀眾,達到新聞的最高價值,這就需要新聞編輯協調各方面資源,將策劃組織工作放在首位,從而實現新聞效益最大化。一條新聞線索上的經手人主要是采訪記者、通訊員、編輯,編輯需要及時和他們進行溝通,進行信息的采集、傳遞和編輯。這項溝通工作要做到隨時隨地、及時快速,只有這樣才能編輯出好的新聞作品。編輯也應該和受眾進行溝通,最方便的方式是建立微信群,將其作為新聞素材來源之一,同時也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受眾需求和自身平臺工作的不足,方便自身的改革。
同一條新聞,會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上進行播出或傳播,如何讓自己的平臺在形形色色的平臺中脫穎而出,這就需要后期編輯對新聞內容的傳播進行創新。不僅新聞素材要新穎,傳遞方式也要新穎。新媒體時代下,現代人要求信息簡單、集中,新聞編輯時需要考慮到手中的這一需求,創新性的將新聞內容壓縮使得受眾能夠在短時間內及時獲取新聞內容及精髓,同時還能兼顧知識性和新聞影響力的傳遞。
新聞的內容之后就是新聞形式創新,對于新聞的編輯形式雖然有固定的模式和必須遵循的理念,但隨著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新聞的編輯形式也應該得到創新。以現今最受歡迎的互動性播報為例,通過專家、學者和主持人的情景討論,既能夠實現還原新聞事件,還能夠通過專家和學者的解讀,實現對新聞內容相關知識的拓展,許多網友還就專家學者意見對新聞進行了二次傳播,吸引了更多大眾對于新聞事件的關注。
[1]謝東華.新聞記者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J].山西青年,2016,14:191.
[2]楊志遠.論如何做好新聞采訪和后期的編輯工作[J].西部廣播電視,2015,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