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藝霖 北華大學經管學院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
牛藝霖 北華大學經管學院
我國的國民經濟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得到飛速的發展,尤其是進入新時代,國家提出“三農”問題更是將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問題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由于我國農村一直以來都過著閉塞、傳統的耕作方式,即便是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但是仍然缺少符合中國農村特色的理論與實踐指導,這就導致農村區域經濟無法協調穩定發展。筆者在文中從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制約因素著手,進行了淺要的分析與探討,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對策,希望能夠有助于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農村區域經濟 協調發展 制約因素 對策
在進入了新時代,科技飛速進步,國民經濟迅速增長,但是在農村,由于受到自然條件、 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也相對緩慢,這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是十分不利的。
交通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之一,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鋪上了光滑的水泥路、油路,基本實現了農村道路“村村通”。但是,這種便利仍然只是區域性的,整個農村道路交通網絡的建設還不夠完善。并且相對于城鎮來說,農村公路建設仍然普遍存在著技術等級標準低、質量差、安全系數低、養護綠化少、交通信號燈及道路標識缺失等問題,尤其是在偏遠山區,甚至連這樣并不算完善的公路交通都沒有,人們每天還是要跋涉在崎嶇不平的盤山路上。 與此同時,我國農村的水、電、通訊網絡也普遍不健全,曾經看過網上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2%村莊還沒有通電,6%的村落沒有電話,大部分地區農田水利建設滯后,電力設施供給不足,農村電網薄弱,大部分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這些都在告訴我們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最大的制約就是糟糕的農村基礎設施。
我國人口眾多,現代教育事業起步晚,且步履維艱,在農村,受教育難的問題就更加的突出。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極度不均衡,導致教育人才不愿到農村任教,農村學校大多年久失修,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條件差,家庭教育觀念淡薄等等都在透漏著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薄弱,資源供給不足的現象。正是由于這些教育方面的問題,才導致我國的文盲基本都集中在農村,他們由于缺乏教育也就只能從事最低級的勞動生產,用最原始的方式來進行農業活動。
除此之外,在我國的傳統社會觀念中,中國農民普遍存在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傳統價值觀。而今,在我國的很多地區,老百姓并沒有完全擺脫這種傳統的封建主義思想。農村中重男輕女和男婚女嫁的風俗還沒有改變,農民仍然保持著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觀念保守的舊生活習慣,“孝”文化還承擔著“養老送終”和“傳宗接代”的價值內涵。農民的生產生活比較安于現狀,缺乏接受新知識、新觀念的迫切性。他們對一些教育性培訓抱有厭學的情緒,認為學技術既費時又花錢,對于一些沒有經過親自實踐證實的經驗和技術,往往保持懷疑態度。傳統價值觀念對他們的束縛嚴重阻礙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力度,同時給予其技術支持,以有效的提高農業的生產勞動率,同時還能有效的解決農民的轉業問題。與此同時,國家相關政府應結合農村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對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與部署。積極推進技術與制度的創新,以充分發揮科技技術的優勢。利用能源、原材料等資源優勢,建立全方位的經濟體系和特色的農業經濟。以最大限度消除貧困,維護農村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就生產投資而言,政府應當出臺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企業對農村進行投資。并充分發揮銀行職能,對農業的開發進行扶持,使農村信用社以及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適當調整自身的運營目標,提高服務質量;把農村吸收的存款盡量投放到農村經濟的建設中來。
農業生產要素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獲取人們需要的各種農產品所必須投入的各種基本要素的總稱,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和科學技術等。各生產要素之間的流動流暢,是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保障。因此,中央政府相關部門不僅應創新農村土地管理機制、農業投入機制、農業科技成果轉換機制和農村人才培養機制,以激活各農業生產要素,更要建立起各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機制,以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人才對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因此,國家應當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農村人力資本的投入,將農村課程改革納入到農村區域經濟建設中,把科普知識以及有關的醫療衛生知識投入于日常教學,并采用多種手段進行相關的科普宣傳。同時,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并加大對農業科技培訓的投入,以最大限度的促使其開放思想意識,轉變市場知識觀念,達到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的目的。
綜上所述,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各區域的協調發展。而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說到底是人才、科技、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流動不暢所造成的。因此中央政府只有發揮其調控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農村各區域的發展戰略、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并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才能有利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1]梁振芳.國外農業區域經濟發展與中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分析.世界農業.2013,(09).
[2]李含寶.甘肅省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對策建議.吉林農業.2012,(09).
[3]王輝.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策略之淺見.中國證券期貨.2012,(08).
[4]鐘偉強.依托教育解決民族地區“三農”問題方略研究.安徽農學通報.2010,(14).
牛藝霖(1993-),男,北華大學經管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