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維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師范學院
新時代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問題研究
孟維巍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師范學院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構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工作落實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打破行政壟斷和利益格局,搭建統一的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完善社會監管。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打造智慧養老信息服務平臺,通過透明化、系統化管理,吸引民間資本,優化資金利用效率,強化項目效果,打造線上線下資源整合的全產業鏈生態圈,構建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有機融合的新模式。
醫養結合 聯動機制 監管平臺 智慧養老
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轉型逐步加劇,伴隨信息化時代到來與老齡化社會的雙重疊加,養老產業、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發展狀況與群眾晚年健康生活的需求存在突出矛盾,傳統養老和醫療模式問題突顯,嚴重影響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傳統養老模式的變革成為當務之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著重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國務院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進一步明確醫養結合工作的任務重點。如何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找準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方向,通過對醫養結合政策實施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結合不同區域實際情況制定易于執行的具體政策,解決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和醫療需求難題,力促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落地生根”,這正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
隨著我國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大幅增加,未富先老、醫療及養老資源不均衡發展不充分等矛盾凸顯,老年人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趨勢日趨明顯,養老健康服務需求井噴,迫切需要運用“互聯網+養老醫療”的模式來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進而滿足群眾養老醫療相結合的復合式服務需求。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既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又是關乎民生社稷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對十九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政策落實。醫養結合是一種集“醫療衛生、康復治療、養老保健、文化娛樂、臨終關懷”五位一體,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有機結合的多功能現代化養老模式。表面上看是“醫”、“養”結合,實際上更多需要“醫”、“養”、“護”三者融合,“醫”與“護”是手段,“養”是目的,其中包括疾病治療、康復護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綜合性服務,體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社會民生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醫養結合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如政府行政模式重管制輕服務、醫養結合網絡服務平臺缺位、社會養老組織醫療資質和醫護資源不足、PPP模式政策空間有限、法律保障和道德約束缺位等。其中,基于社會治理能力的真實情況和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應予以重點關注。
1.醫療與養老資源雙稀缺,人才匱乏。養老機構中全國執業醫師占人口比重遠遠落后于國內平均水平,且地域分布不均;養老機構床位也低于國內平均水平,持證上崗養老護理人員人數不足。成規模、上檔次、合要求的連鎖養老醫療機構嚴重缺乏。
2.醫養結合聯動機制缺乏,信息溝通不暢。全國性或省級醫養結合服務平臺尚未建立,各種信息采集、加工處理、傳遞應用、老人照護評價機制等存在缺失,醫養結合服務供給雙方存在信息差。
3.醫保定點覆蓋率低,養老機構的醫療資質亟需解決。基于我國現實情況,醫療機構歸衛生部門管理,養老機構歸民政部門管理。面臨當下“養無所醫”的情況,許多養老機構無法與醫療機構實現雙向轉診,資源被人為隔斷,老人患病需往返家庭、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增加社會醫療負擔。
4.法律保障不到位,民間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公辦養老機構主要靠政府財政支持和補貼,但是仍滿足不了老齡化加劇的需求。基于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的不足,準入門檻限制,民間資本參與醫養結合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些較大養老機構參與醫院合作,但其提供的服務內容、標準、質量難以保證,有效監管缺位。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創新事關健康中國發展,事關百姓福祉,優化政策選擇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發掘和利用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有利于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該問題的研究我們一定要從社會治理的大視野來進行審視,從多學科的角度對醫養結合模式創新進行認真分析,提供科學可行的政策指導,探索新時代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出路。
1.打破行政壟斷和利益格局,搭建統一的電子政務監管平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一系列最新政策要求,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按照“非禁可入”的原則,適度放開衛生行業和養老服務行業的行政管制,將審批制改為注冊制。同時,構建統一、權威的省級醫療和養老等部門網絡聯席合作機制,建立“人、財、物、醫”等資源公開透明的電子政務監管平臺,明確各部門職責范圍,設立醫養結合綠色通道和問題處理跟蹤機制,通過網絡平臺及時溝通反饋信息,提高辦事效率,確保政令通暢有效執行,助力養老服務發展。
2.啟動供給側改革,提升政策配套的有效性。應出臺支持性配套政策,建立醫養結合發展基金,給予養老床位補貼,實現機構綜合責任保險、醫保政策互聯互通,促進醫養資源有機融合。放寬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對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設置醫療工作站進行工作的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和稅收方面的優惠,此外,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與相關醫院建立合作關系,開辦自營或聯營的醫療服務機構,結合國家在建的省級異地就醫結算平臺,開展地市級異地就醫養老結算試點工作,補齊機構養老醫療資源缺乏的“短板”,打通社區養老“最后一公里”。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醫養服務人員保障體系。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瓶頸之一就是全科醫生、專業護理人員的培養不足問題。如何最大限度調動人員積極性,壯大醫養服務人員隊伍。一是要在職稱評定、醫學技術培訓、繼續教育深造等方面同等對待;二是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鼓勵醫護人員到社區和養老機構工作;三是加大老年康復、護理等緊缺人才的培育,擴大學校招生培養指標,可建立養老特殊崗位制度,定向培養醫養結合特崗護理人員,將之納入政府購買服務序列。四是養老市場與醫院、醫校有機融合,建立合理的輪崗輪訓機制,保障養老護理人才合理流動。
4.引入PPP模式,推進智慧養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完善法律法規,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引入PPP運作模式,依托高科技和新業態,打造具有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后臺數據、統一管理體系的網絡信息綜合云平臺,整合線上線下醫療養老資源,實現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思維與養老服務相融合,營造“互聯網+養老”的智慧養老信息服務平臺。該平臺以健康醫療大數據為核心技術,整合老年人健康養老信息數據庫,囊括老年人基本信息、養老服務信息、健康檔案、社會養老服務資源等,推動網上預約分診、視頻診療回訪、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等,促進養老醫療服務提質增速,進而實現老人與子女、老人與醫生、家庭與社區、社區與醫院的交互溝通,形成家庭關懷、社區服務、養老機構參與、醫療機構支持的醫養結合共同體。
總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構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工作落實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打破行政壟斷和利益格局,搭建統一的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完善社會監管。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打造智慧養老信息服務平臺,通過透明化、系統化管理,吸引民間資本,優化資金利用效率,強化項目效果,打造線上線下資源整合的全產業鏈生態圈,構建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有機融合的新模式。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營造富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弘揚孝親敬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有序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孟維巍,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鄭州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2016B202)、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8-ZZJH-023)之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