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燊 上海財經大學
探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成因
王向燊 上海財經大學
歐債危機在2009年底爆發。本文從最優貨幣區理論,宏觀經濟理論,財政聯邦制理論,勞動力要素理論,評級機構和經濟危機理論來探討2009年歐債危機的成因。研究發現歐元區先天不足,單一貨幣區沒有相應的財政聯邦制和自由勞動力市場相匹配是導致歐債危機的主要原因。
最優貨幣理論 財政聯邦制 勞動力要素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債危機”)是指歐元區一些國家沒有辦法出售國債。2009年底三大評級公司(惠譽,穆迪和標普)調低希臘主權信貸評級開始,危機擴散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愛爾蘭;并由主權債務到銀行系統,由歐元區邊緣國家到歐元區核心國家法國,德國。
危機2010年開始加劇,地產泡沫破滅,利率上升,失業大幅增加,經濟衰退,因而出現債務危機,并導致系統性銀行危機。歐元區國家采取大量措施,力圖穩定經濟,防止成員國崩潰。這些措施包括建立歐洲金融穩定計劃并擴大其金額,大幅撇帳,平衡財政修正案。歐洲央行也采取措施穩定金融市場。然而,金融市場受到投機者攻擊,投機者試圖歐元崩盤。歐洲四國(PIGS)利率高企。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受到嚴重打擊。
為了根治歐元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歐元區國家采取政治改革提高財政實力與競爭力,緊縮政策減債,金融稅務方法,內部貶值,并開展大量的大型公共項目建設。爭取早日擺脫危機,然而危機不可避免地給危機國政治帶來深遠影響。
蒙代爾在《最優貨幣區理論》中,認為單一暗示一個央行,區域間的支付手段是有彈性的;如果一個貨幣區有多個貨幣,區域間的支付取決于央行間的合作。多個貨幣存在意味著多個匯率存在。區域間的流動性由央行提供。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基于李嘉圖假設,生產要素在區內流動,而不在區間流動。在現實世界里,貨幣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最優貨幣區理論只有在有長期政治變革地區有效,如在前殖民地或西歐。要素流動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最優貨幣區中,外匯交易不易受投資者影響。
麥金農(2002)認為經濟開放度可簡化由交易和非交易貨物比例來測定。最優貨幣區是由貨幣和財政政策和浮動匯率政策來達到如下3個目的:(1)維持全面就業;(2)維持國際收支平衡;(3)維持價格穩定。而要素流動性有兩個方面,一是區域間要素流動,二是行業間要素流動。最優貨幣區是取得兩方面的平衡。
根據《馬斯特里赫特條例》,歐盟成員國在加入歐元時必須滿足如下4項宏觀經濟一致性標準:(1)通脹率在加入前1年不能高于最低3國的1.5%;(2)在ERM內穩定匯率,沒有貶值;(3)財政赤字不超過GDP的3%;4)政府公債不超過GDP的60%。(見《國際經濟學》第547頁)歐債危機恰恰是因為有些國家違法了上述要求。
Fernandes和Mota在工作論文中比較歐豬四國(PIGS 葡萄牙,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和非歐豬四國,綜合考慮各國的政治,經濟,人口和制度方面,分析各國公共開支,總收入和稅收方面的不同。他們發現在財政方面,失業率和貿易開放度是重要因素。研究發現財政政策顯示總收入與總支出的不對稱性;非歐豬國總支出的反周期性;歐元區國家沒有嚴格執行《馬斯特里赫特條例》有關財政的規定。他們發現歐元設計時有如下缺陷:(1)歐元區并不完全符合最佳貨幣區的必須要素,有天生缺陷;(2)有些國家的貨幣被高估了;(3)沒有相應的財政系統,因此不能采取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
歐盟2009年報告認為,歐債危機有來自于自身的原因,也有與美國次貸危機類似的原因。長期以來信貸增長很快,低風險,流動資金充斥,高杠桿,資產泡沫嚴重。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幾間主要金融機構倒閉,資產泡沫崩潰。全球金融市場緊張,金融機構出現重大虧損,出現銀行倒閉潮,注資潮,形成全球性系統性風險。
Brancaccio (2012)認為歐元區間的經常項目不平衡是造成歐債危機的原因之一。區內貿易失衡和內外債是造成不穩定的原因。而工資率差別是造成貿易失衡的重要原因。如德國盡管有大量的貿易盈余,還是用減薪來提高工資率差別。但采用“歐洲工資標準”是讓經濟失衡再平衡的方法。
Blundell和Slovik(2011)研究歐洲銀行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關系,發現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的債券利率基點大幅提高。他們以這四個國家為基礎,希臘,葡萄牙是政府財政出了問題,愛爾蘭和西班牙是因為資產泡沫爆破而出現銀行危機。發現市場債券基點與主權債務關系密切;一方面銀行損失加大財政赤字,另一方面市場債權折價會影響銀行償付能力。
Lucarelli (2012)認為沒有財政聯邦制,歐債危機只會越來越嚴重。Buchanan認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財政關系是美國重要問題。大的有財政權利政治體系內有小的政治體系。但他們都是基于同樣的民眾基礎。區域間轉移支付并不是對貧窮地區進行資助,而是獨立的。Quigley和Rubinfeld(2001)認為分權讓政府職責與功能相符;然而,分權也限制了政府的發展。當地的稅收可流動性是一種福利形式。Bureau和Champsaur(1992)認為,歐盟的成立形成單一市場,他們從歐洲統一對各國財政的影響和歐盟財政再分配功能進行研究,發現歐洲政府并沒有積極采用財政聯邦制,這會影響歐盟國家的再分配。
Zimmermann(2005)研究發現歐盟歐盟人口老化,無技術人口失業嚴重,技術人口又不足。技術人口不愿流動而且又不足,因此歐盟人口不流動性嚴重。現移民政策基于經濟利益基礎,因此他認為推行統一移民政策對歐盟有好處。Fernandes和Heras(2007)研究歐盟區工作機會的不同,發現大學教育在技能勞工結構中很重要,而且勞工機會受行業和前期技能影響。他們發現藍領工作流動性強,服務行業工作機會多。Thom(2001)研究蘇格蘭在加入歐盟后統一勞工市場和人口流動性時,發現蘇格蘭勞動人口并沒有增加。他建議:(1)雇主在招聘時要有意識是針對歐盟招聘;(2)當地勞工也要意識到不只有當地機會而且有歐盟機會;(3)雇主要提供具歐盟區競爭力的薪金。他認為,沒有上述3意識造成歐盟區人口不流動。Puhani(2001)研究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人口流動性,發現德國流動性最大,其次是法國和意大利。失業導致的人口流動性需要幾年的時間,因此人口流動性很難調整歐盟受到的非線性沖擊。
Gartner, Griesbach和Jung(2011)評級機構是否導致歐債危機,發現主權債務危機與宏觀經濟指標的密切關系。評級機構將評級化成系統性風險和主觀判斷,而主觀判斷卻加大的債券基點,觸發經濟危機自我實現,把相對良好的國家推向崩潰邊緣。
克魯格曼在《國際經濟學》中認為,加入貨幣區決策是由一個國家經濟一體化程度和加入貨幣區的收益和損失進行比較(見表3)。即將GG曲線和LL曲線結合考慮。一體化程度越高,收益越大。我們引入第3代危機理論中的道德理論,一些國家的一體化程度不高,并沒有達到《馬斯特里赫特條例》的財政要求,但用投資銀行做假賬,進入歐元區(如高盛與希臘)。Krugman(1998)認為,扭曲的經濟結構讓這些不符合的國家有過于高估的貨幣,進行過度消費,導致資產泡沫問題嚴重。泡沫結束后構成銀行體系危機。
本文從最優貨幣區理論,宏觀經濟理論,財政聯邦制理論,勞動力要素理論,評級機構和經濟危機理論來探討歐債危機的成因。本文發現歐元區先天不足,他沒有相應的財政聯邦制為輔助,在單一的貨幣集團政策下,各國沒有辦法實施可行性的財政擴展政策來改善已經惡化的宏觀經濟環境。而各國勞動力等要素理論上得流動以配合實際上的單一貨幣區,然而勞動力受制于行業,文化,教育等因素不流動,人們沒有辦法追求單一貨幣區提供的不同機會。再加上歐盟沒有轉移支付的能力,把富有國家財富轉移到非富有國家來減少失業率。歐元區國家經濟惡化。3大評級機構調低歐元區國家的主權債務評級推波助瀾導致歐債危機越演越烈。
[1]Ronald McKinnon (2002) Optimum Currency Area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8-725.
[2]James Buchanan (2002) 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王向燊(1973.05.22-),男,福建省泉州人,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