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華1. 李丹寧2.
1.浙江理工大學;2.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實現教育與培訓相結合的路徑探析
劉繼華1. 李丹寧2.
1.浙江理工大學;2.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我國的高等院校教育理論教育較多,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如何將理論教育與實踐現結合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這需要系統的實踐培訓本文就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完善我國的職業教育機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法
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經驗對于我國建立教育與培訓培訓結合的機制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我國現有的《職業教育法》規定過于簡單,在構建政府支持、高校和企業聯合的人才培養法律機制和長、中、短期人才市場需求預警機制方面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可以在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基礎上完善《職業教育法》。
德國“雙元制”的有序開展離不開《聯邦職業教育法》的規范作用,《聯邦職業教育法》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完善了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相關規定,規定詳細涉及面廣,如職業教育的概念和目的;職業培訓關系及實施細則;職業培訓條例與考核的要求;學徒培訓提供者的資質;監管部門的組織構成和職責以及違規的處理規定等。《聯邦職業教育法》不僅完善了法律系統,保障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而且為職業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在明確權利義務的情況下保護了各方的權益。
1996年,我國頒布了《職業教育法》,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確立了總體方針和原則,但是與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相比,我國職業教育法存在明顯的不足:
首先,《職業教育法》規定過于簡單,在短短的40條中,僅僅涉及職業教育體系、實施及保障條件,而對職業教育實施的監督部分及處分原則并未詳細規定。工業發達國家的“雙元制”培訓,一般由勞動、就業、教育部門共同管理。例如,德國的“雙元制”培訓模式,由聯邦就業部與教育部共同管理。《職業教育法》第11條規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職業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和其它相關部門在國務院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分別負責有關的職業教育工作。”第39條規定:在職業教育活動中違反教育法規定的,應當依照教育法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缺乏明確的責任分工使得管理工作無法有序開展,違規監督及處罰的籠統規定使得后續工作很難有效開展。
“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使得現代人仍無法擺脫重學歷教育輕職業教育的思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國受到國外職業教育影響,并頒布了《職業教育法》,“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被引入許多職業院校進行試點,但是傳統文化的抵制使得“雙元制”教學模式作用的發揮受到很大的限制。
要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加大實訓比例,培養高質量的技術工人,相應的投入是必需的。因此如何解決投入大而經濟實力又相對薄弱這一矛盾,便成為這一模式能否被普遍接受的關鍵。
我國傳統的技工教育同樣也十分強調校企合作,但這只是在具體的辦學形式(如企業自辦技工學校)和教學組織管理方面的較低層次的合作,而沒有相應的一整套規范而嚴密的法律制度來保護。要在較高層次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元制”校企合作是十分困難的。現在,校企合作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企業沒有積極性,企業的趨利性使得很多企業也愿意和學校合作,但只想得到,不想付出。另外,學校對企業的依賴性過大。在目前的情況下,參與到某個學校合作辦學的企業是個別的,企業的興衰成敗直接影響“雙元制”辦學,特別是企業的人事變動,往往有關鍵性的作用。“雙元互動,校企雙贏”得到了多方面的認可和成功,但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下,企業能夠走多遠是擺在學校面前的現實問題。
借鑒“雙元制”模式,需要大批的“雙師型”教師,而學校和企業都難以提供。學校教師是應試教育的成功者,理論功底普遍較深,實踐能力相對較弱,雙元教學恰恰淡化理論強調實踐,學校教師往往難以適應雙元教學的要求。思想觀念、知識技能結構、及教育方法不適應時當前師資隊伍的現實問題。現有的教師擅長知識的傳授,不善于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另一方面,企業師傅往往長于技能,但也同時對教育教學方法掌握不足,缺乏教學技能。
在德國,企業為有意愿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培訓者提供培訓位置,企業對待培訓的態度是積極的。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讓企業能夠積極的參與高校針對學生的實踐培訓,需要讓企業充分認知參與高校到的實踐培訓對企業有好處。
首先,給企業充分的參與自主權。招收什么樣的學生,具體的標準,由企業制定,但是,不能違反國家相關法律和政策,雙方本著平等自愿的原則簽訂培訓合同,培訓期限根據約定,可適當調整培訓期,通常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學制為3年。其次,政府對于自己參與雙元制的單位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和資金上的按援助。
首先,專業設置以職業分析為導向。以職業分析為導向,學校培養學生的目的是一方面實現學生的自身價值,另一方面是滿足社會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高校的專業目前不斷增加,但是很多已經不適合社會需要,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學校的專業設置要遵循傳統與現實相結合,與時俱進:(1)適應社會需求。(2)符合企業需要。(3)專業具有前瞻性: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4)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避免大而全,假大空。
其次,培養目標不僅僅是培養材料型的功利性的,只會機械操作者,而是將操作與智慧結合,學會技能、懂人性、知道哪些是對人類有利的技術,哪些技術對人類有害。學習技術的同時不迷失自我。懂技術、會操作、有判斷力,不僅僅是一個機器人。當然技能的訓練需要一個熟練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給出學生充分的訓練時間。讓學生即既有超出職業技能和知識范疇的判斷力,又具有熟練運用的能力。
再次,課程設計以職業活動為核心。職業技能、職業能力、判斷能力的訓練需要有大量的實踐機會。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理論課程過多,實踐課程不足,職業訓練是和社會現結合的職業性的訓練,這些不是在實驗室可以全部完成的。需要和企業合作到一線去操作,與人打交道。如果僅僅在實驗室里操作會出現明顯的與社會脫節的現象。因此。課程的設計要與職業需要為核心。職業和技能不是同一概念。會技能的人不一定具有職業感,職業感是和人的內在想聯系的。同樣的具有某項技術的人,一個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一個沒有,那結果是完全不同的。職業的活動要和職業訓練緊密相連。
1983年中德兩國政府開展職教合作,中國外經貿部和德國經合部簽署合作協議,中德確定了職教合作關系,從中德確定職教合作關系至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各地相繼進行了“雙元制”職教模式的試點。結合我國國情,政府在試點工作中應該發揮引導與扶持作用。對于積極響“雙元制”職教模式的企業和學校予以資金扶持并加以鼓勵,在地區建立個別典型試點學校和企業,使試點單位規范化、專業化,并以此為模板在模仿學習中結合自身情況不斷創新,從而起到示范作用,以此引導“雙元制”職教模式在地區的規模化的良性發展。此外,引導作用的發揮除了實際案例的示范建立外,還需要制定相關的培訓條例和政策,詳細規定培訓師資的培養、“雙元制”職教模式培訓過程及體系建設、培訓費用承擔原則、社會組織幫助及“雙元制”工作開展的監督管理及違規處罰等等,詳細、完備的立法可以為“雙元制”模式提供發展方向和立法保障,從而維護雙方的權益,對于我國“雙元制”不成熟情況而言,完備的政策條例的指導及完善《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尤為重要。
可借鑒德國對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做法。德國對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立了一套比較嚴格的制度。比如對教師的學歷和資歷、專職與兼職的結合、教師本身的培訓與進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嚴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規定。德國的職業教育是有到量的經過嚴格訓練的專職的企業培訓人員,而且國家制定一系列職業培訓資格條例,明確對企業培訓老師的相應資格、培訓方式、學修內容、考核制度、工資待遇等做出規定。按德國《職業教育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企業培訓師要具有合格的品行條件與專業條件。企業培訓師必須是專業的企業培訓師學校畢業生,至少有5年以上的生產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品質和嫻熟的操作技能;必須經過教育學、教學法的進修,通過資格考試,年齡在24歲以上。
我國的高等教育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官本位”的思想還比較嚴重,學生對機關事業單位格外青睞,仍然存在千軍萬馬過公務員考試這座獨木橋的現象,在這種大環境下,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可以從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實踐導向入手。
進入高校的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從幼兒園就開始的急功近利的功利性培養模式,以及很多家長的功利性需求,導致孩子學會從小就建立了只有掙大錢才是成功人士,只有當大官才是出人頭地的標志。因此在學校參加任何活動都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目的,對于人格培養不僅是學生有些老師都很輕視。一切都用能看得到的排名、獎項為導向。而人格的培養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一旦形成很難改變,進入大學觀念已經基本形成,由以自我為中心的功利性理念,轉換成有職業道德感的利己不能損人,甚至是全心全意為人們服務人民的公仆、具有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境界具有一定難度,而培養最起碼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情操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企業需要的這種職業道德感卻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從大學開始培養學生職業道德感,已經晚了,因此需要提前培養,從幼兒園開始就進行人格培養,進入大學后在進行技能培訓,自然不會出現很多有才無德的現象,或者說“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優秀的教師不是敘述,也不是講解,而是示范,而偉大的教師是啟發。職業培訓教師不是教學生怎么去挖空心思賺錢,怎么投機取巧,而是如何踏踏實實在為人的基礎上去學習技術。學習技術需要心能夠靜下來。很多學生不成功是心靜不下來,這與教育學生的老師有很大的關系,尤其是在技術訓練、職業訓練的過程中,如果心思一直在外面馳騁,一直放不下功名利祿是很難學成一項技術的。學成了對自他也不一定是有利的。教育學生的老師如果為了利益去做培訓師也很難成功。
例如,《莊子》中說:一個叫梓慶的普通的木匠,給人家做祭祀時掛鐘的架子。看似很簡單的活,但他卻非常投入,做出來的架子上面野獸的形狀,栩栩如生。后來國王知道后,問他的竅訣。他說,我在做任何一個架子之前,首先要守齋戒,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齋戒到第叁天的時候,可以“忘利”,把那些為自己要得到功名利祿的想法全部拋棄了;到第五天的時候,可以“忘名”,對于別人對自己的贊嘆、誹謗,都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有了這樣的心態,進山以后,因為心很清凈,哪些木頭天生長得像野獸,一眼就會看到,砍回來,隨手一加工,就會出現這種效果。
教師追求名利沒有錯誤,如果以名利為目標就錯了。這就會導致在職業訓練中心靜不下來,為各種名利干擾。甚至為了名利與他人發生不愉快,或者走人,現在高校教師的流動性很大,一個教師對學生培養的連續性有些難度,這樣教學生學成一項技術都困難,更不要說培養職業感了。
職業培訓僅僅依賴一門課程很難完成。這不僅需要從小到大的系列培養,更主要是需要職業感的培訓要融入每一門課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否則,一門課程的培養無法達到每一門課程都觸類旁通的效果。
因此,教育與培訓必須緊密結合,不可割裂,需要系列性、長期性,融合進各個學科的教育中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1]王宇東.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2]童曉燕.職業教育中的關鍵能力培養研究[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