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蓮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職場轉換的“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徐蓮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人力資源市場的調整對學校專業的設置有著較大的影響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個過程,如何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能夠迅速適應職場環境就成為學校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重點內容。本文就結合實際情況對職場轉換的“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簡析。
職場轉換 校企融合 人才培養
人力資源市場對人才的渴求是極為突出的,這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但是基于人力資源市場需求所開展的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往往得不到用人單位的有效認可,這其中存在的缺失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問題,更多的是帶有一定的社會共性。
無論是定期開展的、針對性極強的校園招聘,還是人力資源市場長期的人才調整,其核心目的在于為用人單位挑選最適合其發展的人才作為企業的生力軍。學校作為為社會培養專業化人才的單位,通過不同的專業課程設置,能夠為用人單位提供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都較強的學生,原本這二者的合作應該是比較緊密的,但是從筆者對部分學校實習就業指導中心和社會人力資源市場的深度調研來看,人力資源市場上的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盡管專業比較對口但是仍然得不到人力資源市場的認可,更無從談及被用人單位所接受了。而用人單位所暴露出來的人力資源及崗位缺口又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些生產制造型企業因為人力資源的緊張甚至不得不縮減生產規模,給企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之所以造成這種比較畸形的供需矛盾,不能單純的從學校或者用人單位的單方面的來判定其原因,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渠道等多個方面來分析其中可能出現的原因。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致存在以下原因:
其一,學校教學內容相對落后,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存在較大明顯差異。學校的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大綱設置,都是經過教育部門嚴格的審核,經由任課老師認真總結之后所形成的一個固定教育教學體系。當用人單位暴露出專業缺口之后,學校要對其進行有效評估完成之后才能啟動專業設置計劃,而且所有教學教材必須經由一定的程序來審定。這其中就存在了一個明顯的時間差,也就說,當這些學生經過三四年的學習步入社會之后,其學的理論知識或者用人單位早已經不再需要。即便是基礎理論完全相同,因為工作性質與內容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相關的專業知識也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學生已經根本在人力資源市場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其二,學生職場適應能力不足,與用人單位用工環境之間存在明顯不適。客觀地講,盡管現在學校在推崇素質教育,但是對于學校而言其本職工作仍然是以傳授文化知識為主。學生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之后所需要補充的職場經驗與知識,在學校環境內其實很難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理論體系,因此也就導致了部分學生盡管專業知識能力較強,但是在步入職場環境之后很快就感覺到了與工作環境之間的不適應。據人社部、共青團中央和阿里巴巴、騰訊、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等單位共同發起的對校招學生入職之后的工作情況調查顯示,約有35%的學生會在6-18個月內選擇主動離職,而約有22%的學生會被用人單位因為違反到勞動記錄所辭退。這組數據的背后反映出來的是,能夠在校招完成之后順利入職且長期工作的學生,其實根本達不到滿足校招條件的一半,考慮到校招過程中的淘汰率來看,學生的校招成功了就可見一斑了。
其三,用人單位對員工基本能力要求過高,與學校教學存在明顯脫節。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是對人力資源條件的有效認可,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還是社會人才市場,需要人才能夠迅速的發揮出作用原本無可厚非,是屬于人力資源結構環境中應用的有效方式。但是對于個別用人單位來說,專業技能較為熟練的人才匱乏情況比較嚴重,因此也就寄希望于通過校招來的學生能夠迅速適應職場環境的需要。有些用人單位甚至在學生還沒有完成實習期就被委以重任,直接參加基層管理工作,繁重的工作壓力導致了這些學生很難在短期內從學生身份轉化成工作身份,與學校教學中的專業知識信息之間也存在了較大的不同,因此就導致了學生在不堪重負之下選擇離職。如此兩敗俱傷的局面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力資源市場的有效循環發展。
梳理學校人才輸出過程中存在問題可以明顯的發現,表面上人力資源市場對人才的不接受,根源在于教學體系,其實本質在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方式沒有實現突破。考慮到其中的確有些歷史因素的影響,目前的局面很難一蹴而就的徹底扭轉,因此就必須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來逐步改善現狀。
其一,啟動“校企融合”中的教育融合,讓企業資源介入到學校教學環節中。基本理論教材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參照理論知識,調整起來難度較大,但是專業技術實踐知識的應用是比較靈活的,將企業的實際需求歸納總結成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本要素性知識讓學生進行了解。這樣不僅解決了教材與實用之間所形成的差異,而且還極為恰當的突出了理論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適用性原則”。也就是說,在理論上來講,經過短期的用人單位專業知識信息的速成培訓式教學,讓學生能夠在學校的模擬環境中感受到用人單位的實際職場環境需要,特別是對專業知識的基本需求缺口。這樣對于學生走出校門之后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夠起到最大的幫助作用。
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公司聯合開辦的阿里學院已經啟動了這種教學模式,企業資源的開放式使用給學校的教學提供了有效補充,而學校的嚴謹教學體系又為企業培養了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二者之間形成了共贏的局面與效果。
其二,啟動“校企融合”中的素質融合,讓社會資源介入到學生素質培養環節中。學校環境過于寬松,用人單位環境則過于嚴謹,盡管學生的生理發育已經達到了成年人的標準,但是其心智發育仍然有一定的其欠缺。為了緩解這種比較突出的矛盾,學校在開展校企融合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的將社會人力資源市場的相關資源作為第三方資源融入到校企融合模式對學生的素質培養環節中。畢竟作為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渠道,其對學校人才的培養模式和用人單位的用工需求都是完全了解并掌握的,用其當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緩沖,對學生、對于學校都是能夠接受的,而對于用人單位而言,無外乎是增加了一些入職前的培訓成本罷了,這種資源投入與學生能夠完成角色轉換之后為用人大內所產生的相應利益比起來已經根本不值得一提了。
中國工商銀行和某校所簽訂的校招培訓計劃中有一項補充協議,就是說所有通過校招渠道入職的學生,都要滿足崗前拓展性訓練的基本要求,否則也不予通過。這種條件看似苛刻,甚至有些單方面霸王條款的嫌疑,但是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對各方的利益都是一種保護和保障。
其三,啟動“校企融合”中的資源融合,讓學校資源介入到企業職場培訓環節中。企業為了提升員工的基本素質或者專業技能素質,每年要斥巨資開展對員工的基本技能培訓。當學校與企業之間形成資源轉換之后,企業的這種培訓完全可以交由學校來完成。而且通過這種成體系化的教學模式影響,能夠讓學生更快的適應職場環境變化的同時,最大化的為用人單位建立一個嚴謹的梯隊是人才培養模式。這不僅僅是優化了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使用缺口,最為主要的是為學校的教學模式改進提供了最佳的實踐動力。
中央電視臺與某校之間的強強聯手,不僅在播音主持崗位上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入職電視臺工作,而且在傳媒制作、導演等不同專業上,為社會也培養了大量的“多面手”,特別是央視的工作人員中,身兼數職的人員幾乎比比皆是,而這些,都是依托央視與某校之間所簽訂的人才階梯式培養計劃所帶來的成果。
綜上所述,學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成為社會發展的源動力,“校企融合”模式的出現,讓學校的教育與用人單位的人員使用之間形成了無縫式鏈接。這不僅極大的滿足了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改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人力資源培養的不足與缺陷,為人才結構的優化提供了最佳的助力。
[1]試論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難點[J].薛叢斌商情.2016(22).
[2]高校人才培養的調整重點[J].張亮.才智.2017(19).
徐蓮(1979-),女,漢族,安徽廬江人,碩士,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訪問學者,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教育等。
本文系:1.2015年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省級教學團隊(2015jxtd103);2.2015年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小微企業卓越管理者——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2015zjjh069);3.2017年高校優秀青年骨干人才國內訪學項目(gxfx2017168);4.安徽省職業與成人教育學會2017年度教育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文化軟實力提升研究”(azjxh17033);5.2017年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內涵提升全員行動計劃”教學研究基金資助教學團隊項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