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圣文1. 寧宇哲2.
1.北京市社會科學院;2.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市家庭、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模式比較分析
鄢圣文1. 寧宇哲2.
1.北京市社會科學院;2.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面臨著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家庭養老、社會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是北京市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種基本養老模式。三種基本養老模式的優劣不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三種基本養老模式優劣變化及發展趨勢也不同。中外社會化養老的歷史經驗表明,社區居家養老具有極大發展優勢。北京市應該建立以城市社會化養老服務網絡體系為依托,以家庭養老與社區居家養老為基礎,以機構社會養老為補充的城市多元化養老模式。
養老服務模式 家庭養老 社區養老 機構養老
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北京面臨著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和養老模式發展問題。目前北京城市養老模式發展相對滯后,家庭養老和民政福利養老的傳統養老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探索建立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北京市養老模式,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和民生和國家安全,對促進北京市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養老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養老的基礎上探索、總結和解決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的模式。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遵循家庭養老模式。同時,政府設立的民政部門、福利養老院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提高,傳統農業和現代工業社會的二元經濟結構共存,大規模社會生產的生產方式和工業社會使得家庭結構和功能、社會和經濟關系以及價值觀發生深刻變化,北京市家庭養老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各種各樣的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和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組織應運而生,城市社會養老已逐漸成為城市家庭養老模式的重要補充。
家庭養老是北京市的主要養老方式。根據學術界對家庭養老的述評,目前對家庭養老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成三種觀點:第一種,親情說。該學說認為,家庭養老就是親情養老。第二種,方式說。該學說認為,家庭養老是一種養老方式或運作形式。第三種,家庭說。該學說認為,家庭養老就是家庭或家庭成員支持的養老。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下及傳統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仍然是北京市農村的主流養老方式。有關資料顯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經濟來源構成中,來自子女供給部分城市占16.8%,鎮占21.0%,縣(農村地區)占38.1%。這說明子女供養在城鎮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農村中則占有重要地位。
中國家庭養老是養老“反饋”,是兩代人之間保持“培養”和“教育”支持關系。家庭養老責任是指家庭文化模式和運行方式,包括養老方式和養老模式兩個層次。家庭養老方式是一種基于血緣關系的,由家庭成員承擔養老責任的養老模式,具有三個典型特征:一是,形成文化模式;二是,穩定存續很長一段時間;三是,核心是道德傳承。家庭養老模式是指家庭成員來執行的養老責任形式。首先,家庭養老模式是一種行為方式,顧名思義,是操作或實現形式。第二,家庭養老模式具有不穩定性。作為一種行為或生活方式,家庭養老操作形式會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因此是不穩定的。
社區是由特定的人口、地理區域、社會組織、文化和其他因素組成,在北京,通常以街道或居委會為基本單位。社區養老服務,是指為老年人在社區里提供,包括食品和衣物、生活護理、醫療保健、心理保健、文化、教育、體育、娛樂以及法律咨詢服務。社區養老服務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可以幫助實現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符合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第二,社區是老年人過去的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場所,老年人熟悉社會環境,養老服務具有自然的相對優勢。第三,便于充分挖掘和使用各種各樣的社區養老資源。據統計,目前在發達國家享受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服務占約95%的老年人。
社區養老結合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一種比較值得提倡的養老方式。在人口老齡化發展勢頭迅猛的北京,現有的主要養老方式面臨的挑戰將越來越嚴重。在這種背景下,有必要合理促進社區養老,更好地滿足老人的養老需求。目前,社區養老在北京已經初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機構養老是指由獨立法人機構,或者是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社會團體或組織的分支機構提供養老服務,服務內容包括飲食起居、生活護理、健康衛生和文體娛樂等。機構類型主要有敬老院、福利院、養老院、老年公寓和護養院等。機構養老是一個專業的服務機構,符合規模經濟的原理,老人在一起,實現大規模的護理,更有效率。
北京市主要存在民政福利養老和商業養老兩種機構養老模式,民政福利養老機構由政府民部門設立,包括各種民政敬老福利院,服務對象主要是無法定贍養人、無經濟收入、無勞動能力的“三無”老人等特殊群體。商業養老服務機構由社會組織設立,主要是各種規模等級的商業性養老院、護養院、老年公寓等,服務對象面對普通群眾。據調查,目前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北京市老年人采用社會養老的形式。由于長期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城市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結合人們的生活質量的要求。在現代社會,增強社會養老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來越大。
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是北京市的三種基本養老模式,各種模式均具有其自身優勢和發展局限。隨著區域城市化推進和人口老齡化,三種養老模式的優勢、局限和發展趨勢也發生相應變化。
家庭養老是幾千年的傳統養老模式,有其獨特的倫理價值和社會功能,在傳統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文化的支持下,家庭養老模式有很強的生命力,直到今天,北京市大多數老年人仍然繼續這種模式養老。從家庭養老的社會經濟成本幾乎為零,而其最大的優勢是,家庭養老可以讓老人享受孝道與家庭和家庭幸福。傳統家庭養老的不足是,老人們通常很難得到家庭護理專業和細致的醫療護理。
北京城市人口加速老齡化,城市社會結構的“421”家庭成為主流,在社會競爭的背景下,社會勞動力成本和人們工作量的加重,家庭養老面臨嚴峻挑戰,出現向社會養老變革的趨勢。雖然受到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的多方面影響,家庭養老仍然是北京市城市養老最主要的方式,家庭依然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和精神依靠,還需要繼續堅持和倡導。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家庭養老功能、挖掘家庭養老潛力,并引導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對接。
社會養老機構的特點是集中,它的優勢在于專業服務,即細致和專業生活護理和醫療護理,良好的生活環境,無障礙的設計;更多的休閑時間,集體生活可以緩解孤獨;減少孩子的經濟負擔,滿足老年人獨立生活的尊嚴甚至婚姻生活的需要。社會養老機構養老缺點是需要老年人適應環境,重建人際關系,老人與同住他人沖突;高的生活成本,其他基本生活設施租金較高;缺乏家人的精神安慰。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家庭養老是一種適應低水平的生產力和落后的生產方式模型,基于系統的社會養老保險,養老金,醫療保險等的基礎上,“現代”社會養老模式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滿足現代工業社會養老模式的需要,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模式的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雖然養老院、老年公寓等社會養老模式被認為是現代社會養老模式的發展方向。但從目前的發展趨勢和中國國情來看,社會機構(如養老院)養老模式仍然難以成為北京市養老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第一,巨大的社會成本。建立養老院養老服務設施,培養人才隊伍,專業水平要求較高,這將增加城市建設和社會資源的負擔。第二,護理費用相對較高,大多數家庭難以負擔。第三,最關鍵的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養老院。老人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和原來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處,這將增加他們的失落感。老人進到養老院,對于子女來說可能是一種解脫,但對老人來講,往往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這也是目前一些地方養老院床位入住率不高的原因。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近年來崛起,基本方法是:在城市社區設立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為社區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如家政、醫療和護理和心理咨詢服務,以及社區護理,如短期醫療護理服務。社區養老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機構的結合,集合優勢的同時避免兩者的缺點,是一種理想的揚長避短的養老模式。其優勢的主要包括:第一,社會成本低,不需要進行特殊的基礎設施投資,社會現在有養老服務中心可以稍微調整。第二,原始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但通過社區養老服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人生活的住房成為一個“家庭養老服務點”。第三,社區家庭養老成本低,服務內容和方法可以自由選擇,對于絕大多數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服務價格相對較低,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選擇項目服務方式,良好的經濟條件可以選擇更多的一些服務,窮人可以選擇最基本的服務。第四,延續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環境,不會給老年人帶來陌生感,不會減少鄰里之間和親屬的精神慰藉。第五,社區居家養老需要大量的專業養老護理人員,從而為一大批“4050”人員再就業創造了機會。
總之,社會居家養老能有效節約社會資源,減輕機構養老服務的壓力,而且投資少、成本低、收費少、服務廣、效益佳,是一種很受老年人歡迎、很有發展前途的城市養老模式。中外社會化養老的歷史經驗表明,社區居家養老是城市大多數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
通過以上對北京市城市基本養老模式的產生、發展、變化、優劣與問題的分析,結合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條件以及城市人口老齡化、家庭社會結構變化趨勢,我們認為,北京市城市養老模式發展完善的目標應該是:建立以城市社會化養老服務網絡體系為依托,以家庭養老與社區居家養老為基礎,以機構社會養老為補充的城市多元化養老模式。現階段北京市堅持家庭與居家養老的環境觀念,大力發展和完善城市社區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深入挖掘和豐富“家庭養老”時代內涵與功能,使城市家庭養老逐步向社區居家養老過渡,同時適當發展城市機構養老新體系,是發展完善北京市城市養老模式、化解人口老齡化和社會養老壓力的現實選擇。
[1]田北海,城鄉老年人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中國農村觀察,2014.7
[2]丁建定,居家養老服務:認識誤區、理性原則及完善對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3
[3]劉曉梅,北京市社會養老服務面臨的形勢及路徑選擇,人口研究,2012.9
[4]王瓊,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人口研究,2016.1
[5]王桂云,多元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對策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2
[6]董紅亞,北京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解析和重構,社會科學,2012.3
鄢圣文(1974-),男,湖北天門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所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勞動力市場理論與政策、人力資源管理。寧宇哲(1992-),男,內蒙古興安盟人,中央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本,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