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謀昌

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的人類新的文明。20世紀,以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表現的生態危機成為全球性問題;21世紀,金融危機、信貸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全球性爆發。全球性危機對人類生存的提出嚴峻挑戰。中華文化中,“危機”一詞表示“危險”和“機會”雙層意思;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危機表示轉折。全面危機,全球性生態危機和全球性社會危機的爆發,以20世紀中葉一場轟轟烈烈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為標志,它表示世界工業文明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一種新文明—生態文明正成為上升中的人類新文明。這是世界歷史的一次偉大的根本性變革,從工業文明社會到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新文明,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人類社會全面轉型。在人類文化的社會制度層次、物質層次和精神層次的全面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將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社會,人與人社會和諧、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的生態文明社會。
生態文明由社會全面轉型實現,我們可作如下簡述。
價值觀轉型,走出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偉大的思想,作為工業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它的產生是人類認識的偉大成就,它的實踐建構了整個現代文明。但是,這種價值觀只承認人的價值,否認生命和自然界的價值;人類活動在追求人的價值時,主要以個人或少數人的利益為尺度,在追求自己的發展,實現自己的利益時,不顧及他人,不顧及后代,不顧及社會,更不顧及生命和自然界,導致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矛盾不斷加劇,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矛盾不斷加劇,是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思想根源。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先導。“人與自然和諧”是生態文明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它由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以“人與自然界和諧”為目標,反對“自然與歷史的對立”,主張“人和自然的統一性”。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特別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他們認為,這種“世界革命化”,是“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建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世界。20世紀中葉環境保護運動中產生的生態文化,主張超越人與自然主-客二分哲學,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
哲學轉型,從人統治自然的哲學走向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現代哲學是人與自然主-客二分哲學。在主-客二分的理論模式中,只有人是主體,只有人有價值,生命和自然界作為客體是人的對象。人作為主體是主宰者和統治者,生命和自然界作為客體是人征服、利用和改造的對象。它指導工業文明時代人統治自然的實踐,并取得偉大勝利。但是,這種勝利是局部的,因為對于人類的每一個勝利,自然界都進行了報復,表現了這種哲學的局限性。環境哲學承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存主體,價值主體,認識主體,權利主體;它具有目的性、創造性、智慧和價值,是值得尊重的。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哲學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社會政治轉型,從資本專制主義到人民民主主義。工業文明的社會形態是資本主義。資本專制主義是它的主要政治特征。資本的唯一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增殖資本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動力。為了實現資本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它需要維護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這是資本的經濟和政治的兩個主要的根本屬性。只要資本及其運行存在,馬克思《資本論》揭示的資本的性質及其運動規律就存在和繼續起作用。為了實現資本增殖,它必然不斷加劇對工人剩余勞動的剝削,同時不斷加劇對自然價值的剝削;兩種剝削同時進行彼此加強,導致工業文明社會的基本矛盾:人與人社會關系矛盾、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矛盾不斷加劇和惡化,最終導致全球性的社會危機和生態危機。這是當今世界問題的總根源。以人為本是生態文明社會的主要政治特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實行嚴格法治的國家,強化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制度建設,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

生產方式轉型,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的發展。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它的組織原則和技術原則是線性和非循環的。它的工藝模式是:“原料-產品-廢料。”這是一種線性的非循環的生產。雖然它有較高的效率,但是以排放大量廢料為特征。這種生產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大量排放廢棄物,是一種原料高投入、產品低產出、環境高污染的生產,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直接根源。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是,學習自然界的智慧,創造和實行生態工藝的生產。它的組織原則和技術原則是非線性和循環的,以模式表示為:“原料-產品-廢料-產品…”它以原料多次利用或重復利用、產品高產出、環境低污染為特征,是一種更高效率的生產。這是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轉型,從高消費到綠色消費。工業文明的消費生活有巨大財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豐富充足的產品支持,以高消費為主要特征。但是,地球沒有能力支持全球60多億人過這樣的生活。生態文明的生活方式,從高消費到綠色消費轉型,倡導簡樸生活、低碳生活和公正生活。它以適度消費為標準,以消費綠色產品,生產、經銷和使用知識和智慧價值高的產品為榮,從崇尚物質享受轉向崇尚社會和精神需求。這是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一種更高級的生活結構。
文化轉型,科學技術、倫理道德和和文學藝術的“生態化”。現代科學技術、倫理道德和和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形態,是以人為中心的,它為社會服務取得了偉大成就。所謂“文化轉型”是生態文化建設,不僅要有人和社會利益的目標,而且要有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的產業和事業,發展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政治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法學,生態文藝學和生態科學技術等,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意識、生態價值觀念、生態思維和生態生產創造力,不斷提高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從工業文明的社會向生態文明社會過渡,這是現在世界形勢的主要特征。大勢已定,當今世界的主要問題,無論是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方面的生態危機,還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方面的社會危機,只有通過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實現社會全面轉型,才能得以根本解決。中國和世界只有一種前途,這就是迎接生態文明新時代,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建設生態文明的新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