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口口相傳的傳統口碑時代漸漸逝去,“大眾點評”“美團”等生活服務類App成為人們選擇餐廳最主要的依憑。網絡點評雖能反映不少網民的真實看法,但商家刷好評現象的普遍存在卻無疑降低了這種真實性。
淘寶買家秀的段子已經傳了多年:無論淘寶買來的衣服穿上有多難看,為獲得商家的“返現金”獎勵,不少買家堅持秀出自己新買衣服的上身效果,并大贊一番。從“好評送禮”中獲得的用戶感受真實性可想而知。同樣,餐飲業拍照轉發朋友圈送小食和打折的方式屢見不鮮,不少商家還讓自己的店員注冊賬號刷好評。如此累積出來的用戶評價何談真實?
比點評造假“更勝一籌”的,是一些“網紅餐廳”人為制造的虛擬情懷和虛假故事,美其名曰“做有情懷的產品”。這在旅游城市更為常見,一些餐廳出品、口味皆一般,但因為“有故事”,很多游客往往忍不住體驗一把,簽個到。畢竟到這家餐廳吃個飯,可能是來這座城市“不得不做的幾件事”的事情之一。
基于“用戶體驗”的評判標準,往往好壞靠用戶感受決定,最終形成的量化評分和排名也基于各種主觀性的感受。盡管其中的民主成分確有可取之處,但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明顯不足,傳統的法規監管有所缺位。
現實中,該領域的政府監管的確有待改進。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曾出臺相關規定,對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情況進行量化,規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等級公示”必須放置在餐廳醒目位置。這個公示牌是對餐廳的監督,也是對消費者的提示,到店用餐通常都能看到。早些年,人們或許還會依賴這種公示牌來判斷餐廳的衛生情況,從而決定就餐地點。
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該規定顯得有些滯后。“吃貨”們更多因為網上的好評如潮,不惜驅車一兩個小時前往用餐,一般不會因為一塊公示牌就打道回府,更不會因此收起“吃貨”的好奇心,食品安全、衛生狀況通通被排在后面。
一旦因為生活服務類App的誤導引發食品安全問題,App本身可以推卸責任,畢竟食安事故并非App直接導致。食品監管部門責無旁貸,但從情理上說有點“冤枉”,因為這類型餐廳還沒差到需要被責令停業整頓的地步。
一邊是被生活服務類App大力引導而前往的大批消費者,另一邊是隨時可能爆發的食安隱患。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規定:生活服務類App應在醒目位置標明相關餐飲服務場所的“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等級公示”等級,并強制要求其將既有食品安全投訴記錄置于App內頁面的醒目位置。
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減少食安問題帶來的困擾。▲
(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者)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環球時報201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