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
【摘要】長征精神是中國紅軍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形成的一種永不言棄的偉大民族精神。長征精神對我們時下的改革開放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基于深化改革的視角,闡述長征精神的現實啟示。以期能在改革的攻堅期,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深化改革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關鍵詞】長征精神;現實啟示;深化改革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歷史是事實,事實更具說服力,史能明智,我們以史為鑒,從長征中獲得啟示,以指導我們如今的深化改革。
一、始終不渝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毛澤東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早在八一南昌起義建軍初期,我們就有“黨指揮槍”的傳統,遵義會議,通過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教訓和前四次反“圍剿”勝利的成功經驗,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又維護了黨的團結和統一。
改革是另一種革命,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們也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又一場勝利。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我國國有企業的一個顯著特色即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在當前深化改革時期,重點強調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和完善,也是有其深刻的現實原因,即:國有企業是黨執政的堅實的物質現實基礎,也是黨的一個重要的宣傳管理基地;國有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國有經濟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腐敗現象頻繁發生;國有經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資產,而中國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急需通過加強黨的領導以增強人民職工的歸屬感。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要在大方向上、大政策上堅持黨的領導,將黨的領導與公司的自我治理有機結合。
二、發揚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
長征中最具創新力的即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前蘇聯是從城市發動革命,進行武裝斗爭的道路,而紅軍是開辟了一條屬于中國的革命道路。在黎平會議上,毛主席創造性的提出了放棄會合的原定計劃,這一戰略創新避免紅軍陷入被包圍的危險,使紅軍爭取了主動;而在之后,對于張國燾的“南下”錯誤主張,毛澤東持否定態度,并創造性的提出“北上抗日”方針,從而建立了陜北根據地。這些勝利實事求是地考慮問題,創造性地提出解決辦法。
習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經常提及創新。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首要位置就是創新。理論創新,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建立中國特有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是一種理論創新的重要體現。制度創新,今年,我國“政府限權”的制度創新,給予市場更多的自主權,以制度劃定邊界。科技創新,實現學術創新與生產力的對接工程,將科技學術成果積極轉化為市場應用成果。文化創新,文化的創新并不是說一味地借鑒西方文化成果,而是要基于我國自身的文化土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
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途中艱難險阻不斷,是什么使紅軍堅持到最后?就是心中的崇高理想——共產主義。夾金山,海拔4500多米,是常人不能飛躍的高度,且終年積雪,在高度嚴寒和極度缺氧中越過雪山。而紅軍在過草地時,每個人以自己寶貴的生命和大自然搏斗,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紅軍究竟是靠什么戰勝自然界的困難?有戰士說:是信念——對事業、對革命、對北上抗日的路線的信心,對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有人認為我們當代不像長征時候的那般艱難了,理想信念的作用無足輕重了。時代不同,面臨的問題自然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掉以輕心,因為比克服自然困境更艱難的是人的思想的墮落。由于市場經濟的利己性、趨利性、功利性,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經濟上:
“地溝油”、“毒奶粉”、“癌癥村”等,文化上:西方思想的沖擊,價值觀不明確,過度推崇西方價值觀,泡沫文化盛行,理論思辨能力變弱;政治上:道德滑坡,利用公務職權將國家財產變為自己的私人財產。為什么在不艱苦的經濟環境下,反而人自身出現了這么多問題?——理想信念的缺失是一個重要原因。
習總書記強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鄧小平同志說:“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
現在,我們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計劃期,各項改革措施正在實施,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認真學習并回顧那段長征史,將深刻的長征精神置于當今市場經濟、深化改革背景下,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應對深化改革的困境與問題,從而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向更高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