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彥馳
【摘要】存在主義是發展于二十世紀的一種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思潮,這種思潮強調以人為本,具有非常濃厚的人道主義意味。六六的小說《蝸居》深入現實,直擊生活,對當下奮斗在都市里的男女青年做了細致入微的刻畫,暴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本文將以存在主義學說為基礎,對《蝸居》的人物、劇情以及反映的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存在主義;自由選擇;荒誕
一、引言
二十世紀的西方興起了一種以“存在”為元概念的哲學——存在主義哲學,這里的“存在”并非傳統哲學觀念中的具有客觀自在性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而是一種在“二元”乃至“多元”之間的心理活動須臾不可分割的“存在”。存在主義打破了二元對立,認為客觀自在都是因為人的存在而存在,人也依附客觀存在而存在,并且只有當人與客觀自在發生關系時才認識得到自己的存在。因此,可以說存在主義是一門以人為本的學說,薩特也曾宣稱“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在存在主義者看來,文學藝術活動歸根結底都是表現“存在”的活動,都具有在“第一時間”使“存在”之真理“澄明”起來的功能。反映在文學上的存在主義可表現為關心人的狀態和作為,力圖探討人的價值、人的境遇、人的作為、人的意義等。自“五四”以來,中國文學界一直強調對人的關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甚至出現了關注普通大眾日常生活的新寫實小說。這些小說常取材于平淡的凡人瑣事,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著重表現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對生活之網的認同;敘述中往往隱藏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思想傾向,中止主觀的價值判斷,采用客觀化的敘述態度,提倡作家應“退出小說”“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缺乏價值判斷的冷漠敘述等。雖然作家們大多沒有很明確地表示存在主義與自己小說的聯系,但作品內容和其反應的意識傾向與存在主義有著大量的共通之處,六六的《蝸居》便是其中一部。
二、世界的荒誕,人生的痛苦
荒誕作為事實狀態,其原始依據到底是什么呢?無非是人與世界的關系。最初的荒誕首先顯示為一種脫節現象:人對統一性的渴望和自然不可征服的兩元性脫節;人的本質是“關注”,但他的努力全是徒勞;死亡的絕對性和不可消除的多元性,現實世界的不可理解性、偶然性。
在《蝸居》里,上海的房價居高不下,工資的漲速永遠趕不上房價的漲速,海萍這個身無分文從頭做起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工作一輩子也買不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她必須和丈夫蘇淳一起向親戚借錢付首付,接著拼命掙錢并且節衣縮食才能勉強在退休之后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一次回老家時女兒和自己因分隔而生疏的經歷讓海萍決定立即買房,她要求丈夫向他自己的爸媽借錢,丈夫知道父母不寬裕,便瞞著海萍借了六萬塊高利貸,海萍知道后,生氣,傷心,她氣丈夫的懦弱不敢開口和沒能力賺錢,傷心丈夫瞞著自己借高利貸和不支持她接孩子一起住的做法,兩人大吵一架,婚姻關系出現第一道裂縫,之后的日子里,兩口子經常為錢而爭吵,比如蘇淳遺失了一個一元的硬幣,海萍突然發怒,要已經到家的蘇淳馬上回去找。于一般人而言,一塊錢固然無足輕重,可對于身負高債的海萍來說,這一塊錢足以使平日的灑脫大方轉化為易燥易怒。因此于海萍而言,居高不下的房價就是不可理解的現實世界,這荒誕的現實世界成就了荒誕的人而引申出了一系列荒誕行徑:一向溫順聽話的丈夫瞞著自己借高利貸;為了一塊錢而跟老公大發雷霆。
另外一個荒誕是貪官宋思明與海藻之間的情人關系,宋思明是個有一定社會地位,睿智但不失幽默的中年男人,他做事謹慎不張揚,深謀遠慮,明智果敢,他深沉冷靜,謹言慎行,機敏過人,傲慢多情,他經常出入會所,駕駛豪車,無疑是個典型的成功人士。然而,運籌帷幄,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他卻和不法房地產商勾結,從事地下交易,收受地產商的諸多好處,并且將青春靚麗的女孩兒——海藻收為自己的情婦。最后在被警察追捕的途中遭遇車禍身亡。在宋思明身上我們能看到現代社會的典型現象一權利異化,一個受過高等教育身居要職的人,在金錢與異性的誘惑之下也會做出背叛妻子兒女拋棄家庭危害社會的行為。
三、選擇的自由
“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可以進行自由選擇”是薩特關于存在主義提出的一個重要原則,該原則強調個人的絕對自由和與這種自由相伴隨的責任:你想成為什么,都由你自己去擔當。而人的精神本質也正是在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候被凸現出來,
《蝸居》中的海藻,從最開始單純的畢業生,一步一步淪為官員的情婦,她曾面對無數種困境,姐姐的借款,工作的艱難,生活的拮據,在一次次抉擇后,她的人生也相應承擔了全部的后果。剛開始,她只是在自己手機掉到廁所之后接過宋思明送的高檔新手機用一陣——這是第一次接受宋思明的幫助,然后因為姐姐買房缺錢,海藻又一次選擇了接受宋思明給自己的現款,后來因為姐姐家欠了高利貸,海藻不得不再向宋思明求助,二人關系逐漸拉近,終于發生了關系。在此過程中,海藻曾有無數次選擇,可以選擇接受宋思明的幫助,也可以拒絕,而她一直都選擇接受,盡管每次的選擇似乎都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發生,但以存在主義理論分析,在海藻的做選擇的時候其自由度還是很充分的,因為即使誘惑送上門來,她還是可以選擇拒絕,選擇令姐姐失望,選擇獨立坦蕩的人生,然而因為不忍讓跟自己比媽媽還親的姐姐失望,她選擇向物質妥協。通過海藻的選擇與結局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物的本質:她是一個在物質與親情的夾迫之下意志不堅而慢慢走上歧途,最后遭到命運懲罰的女人。
四、人物的情緒體悟
存在主義學說關注個人精神狀態,在微觀上可以采用精神分析法,以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個體意識和精神。《蝸居》的敘述視角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因此每個人物的內心活動都清晰地暴露在讀者的視野里,再加上作者幽默機智的文筆,使得人物暴露出滑稽可笑的市民氣息和生活意味。如:
海藻拉著海萍的胳膊在一旁安靜地聽。這就是婚姻嗎?這就是婚姻。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婚姻就是將美麗的愛情扒開,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紋。
這是海藻聽到姐姐因錢與姐夫吵架后的內心獨白,年輕的海藻對愛情有著純潔美好的向往,剛畢業的時候還對姐姐物質化的愛情觀表示不敢茍同,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以及曾相愛至深的姐姐姐夫的分裂,海藻開始對婚姻感到厭惡并生疑,這是海藻對于世界的情緒體悟,她開始體會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巨大的荒謬,體會到人生活在這世界上的痛苦與掙扎。
又如: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話一點不假,4萬還是“我媽”,6萬就成了“咱媽”了!幸好這錢拿回來了,否則估計你嘴里就是“他媽的”了。
海萍要求丈夫向自己爸媽借錢買房子,蘇淳借到錢后,海萍將蘇淳媽媽從稱為“你媽”變成稱為“咱媽”,言辭上的小轉變令蘇淳深刻感受到人在金錢面前的意志喪失和任由擺布,海萍并非故意改口討好,只因滿懷著喜悅,下意識見什么都說好,而正是出于下意識,才更讓蘇淳覺得諷刺與無奈,他無奈這現實的世道威力之大,大到可以迅速地改變人心,這是蘇淳所體會到的“煩”,從而折射出世界的荒謬。
五、結語
小說結局是宋思明被抓捕途中遭車禍身亡,海藻流產并切除子宮,這是對貪官和小三等社會角色的批判與否定,雖然作者并沒有像薩特在《惡心》中讓“我”終于決定離開那座渾渾噩噩的城市,朦朧地希望自己的生活會有一個新的開始,由此表現出對此種終極關懷的暗示。但在作品后半部常出現人物后悔的內心獨白,海萍希望可以重新選擇,畢業就回家和爸媽丈夫孩子過著平凡的小日子,宋思明意識到自己逃不出法網后對妻子表達了后悔自己沒選擇為發論文寫工作稿而發愁,為女兒考不上好學校而焦慮的平凡日子,而海藻則在失去孩子和生育能力后,于某大街上偶遇曾經深愛自己卻被自己辜負的小貝,小貝沒有看見海藻,只是開心專注地和旁邊一位女孩兒手牽手親密地逛著街,而看到這一切的海藻,心中縱有千般后悔也只能獨自消化。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最后仍通過角色的遭遇與內心世界向讀者展現了回歸道德與良知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