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崢
【摘要】死刑刑罰制度,由于其涉及到人類最基本的生命權,該項制度的本質是十分殘酷的。中國古代死刑復核制度在明、清兩代該項制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完善。清朝死刑復核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清朝死刑復核制度的封建專制色彩,直接言詞證據的強調等,在形式上減少百姓的抵制情緒,實質上維護自身的統治。
【關鍵詞】清朝;死刑復核;特征
封建統治者素來喜愛為自己的專制統治找到形式上的屏障,而封建法律作為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有利途徑,當然的被統治者所采納,封建法律都往往打著維護百姓利益的幌子,其實質是為了讓統治者更順暢的進行國家管理。在清朝,統治者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以鞏固其封建統治,在這一套法律制度當中死刑復核制度在鞏固封建統治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我們當今的死刑復核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對古代死刑復核制度得中繼承以及發揚,因此分析清朝死刑復核制度的特點和合理成分,以便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一、濃厚的清王朝專制特色
清朝的死刑復核制度無論是在司法審判還是司法監督都展現出濃厚的專制特色。清朝朝審制度最初的建立要追溯到明朝時期,它主要是復核秋后處決的死刑案件。清朝獨自建立了極具其統治特色的秋審制度,再加之援用明朝的朝審制度,擴大了對死刑案件的處理范圍,即斬、絞監候的案件。經過秋審和朝審的案件,最后都要奏請皇帝審批。在司法監督方面,皇帝以下的刑部、三法司等司法機關是皇帝嚴格控制之下的一些辦事機構罷了,盡管他們都不能單獨以清政府的名義處理各類事務,但其仍是中央集權制國家機關的組成部分,在此專制統治下,只有皇帝才能代表國家行使各項權力。在司法監督上,清朝統治者利用刑部這個司法機關來對司法審判實務進行匯題,皇帝總覽全國司法審判事務的監督權,以證明審判案件的合法性。
可見,清朝的死刑復核制度是在皇權專制的背景下得以存續的。清朝死刑復核制度依然是人治下的復核,清朝死刑復核制度雖在形式上達到了歷代以來成熟的階段,從地方到中央集中,最后集中到皇帝的手中,由皇帝掌控生殺大權。但它依舊是封建統治者利用其統治國家、臣民的工具。
二、強調寬嚴適中
清朝的死刑復核制度作為一項慎刑制度,反映了封建統治者“人命至重”、“敬天保民”的思想。秉著寬仁之心,復核后很多“可疑”、“可矜”或“應緩”的死刑案件進入緩決,使得很多人命得以保存。但統治者在復核制度執行過程中并非一味講寬,而是反復強調“中”和“平”。例如,秋審制度作為清朝的一種重要的死刑復核制度,統治者十分重視,但其指導思想并非一味寬緩,而是“以寬仁之心去行嚴格之法”。而根據史料,唐朝早在貞觀年問就認識到赦免過頻的危害:“將恐愚人常冀僥幸,凡惟欲犯法,不能改過”。乾隆十年秋審,部議改緩為實者三十余案,御史李清芳認為這樣“恐非仰體好生之德”,乾隆批駁說他“所見甚屬與迂謬,糊涂已極”。清朝統治者在一些一般的死刑案件中,都采取層層復核的方式,一般都會走到秋審的程序,而對于一些謀反、謀叛、大逆等嚴重的原因而判處死刑的,統治者一般都會判處斬立決,更加的嚴厲。清朝統治者一再申明秋審應寓寬于嚴,執法才能平允,寬嚴適中,才合乎以刑去刑的古意。
三、強調直接言詞審理
在清朝,社會經濟都有了較好的發展,交通也得更加便利,這樣押解犯人到具體的復核機關進行審查變更加便利。盡管死刑復核程序中言詞審理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但在秋審時需要復核的案件達千件之多,大臣們也無法聽死囚的一一辯解,只能按照造冊進行書面的審理。當然,我國清朝死刑復核程序中的直接聽囚犯言詞的審理方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花費人力、財力把犯人直接押解至復核的司法機關處,讓直接參與復核的司法官員當面問供;另一種則是復合機關的官員親赴最初做出案件死刑判決的地方進行審理。譬如派刑部、大理寺官員會同其他相關官員,前往州、縣對死刑案件進行復核。可見,我國清朝除了一些因為客觀條件不允許直接言詞審理的,在各地方進行死刑案件的復核實質時都強調直接言辭審理。對于死刑復核,清王朝還是堅持慎刑思想,所以為了謹慎避免冤假錯案,更加還原案件事實,更加強調了直接言詞的審理。
四、死刑前多種救濟手段并用
死刑案件的犯人在最終被處以死刑時,他們仍可通過各種途徑來實現救濟的權力,實現救濟的第一種途徑為:所有的案犯被判罪或者需要被執行死刑都必須經中央有關機構死刑復奏和皇帝進行死刑復核兩次審核。第二種途徑僅僅針對于秋后判決的案件而言,被告人在被交付執行死刑之前,還享有廣泛的其他救濟途徑,如向皇帝直訴、申訴以及上訴等。上訴一般是逐級上訴,是指在不滿審判結果是向審判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訴告,逐級上訴可以一直到皇帝,原則上不可以越級上訴,而直訴則是一種更為特殊的訴訟方式,即俗稱“告御狀”,是通過中央的一個專門部門向最高統治者告狀的制度。直訴人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告狀,比如擊登聞鼓、邀車駕。很多死刑案件并不是直接判處為立決,除了謀反、謀叛、大逆等嚴重危害皇權的惡罪之外,它們一般都是可以判以秋后處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