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夏坤
【摘要】同盟會會員趙端先干武昌起義發動的云南關河起義,客觀上起到配合、支持和援助武昌起義的作用,本文通過對關河起義過程的梳理,對關河起義取得勝利原因分析,對關河起義不被提及原因分析,聲明關河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闡述了對關河起義進行研究的必要性。
【關鍵詞】趙端;辛亥革命;關河起義;川南革命軍
辛亥年發端于云南的關河起義的史料,和卷帙浩繁的“重九”起義的史料相比,顯得非常不協調。云南史料中列舉同盟會在云南領導的起義,常常將重要的關河起義遺漏。從辛亥年九月初就從關河出發,在四川南部和清政府激烈較量的關河起義的史料,和四川省豐富的保路運動史料相比,也很不協調。全國性眾多關于辛亥革命的史料集中,對辛亥年云南四川關河起義的紀錄基本缺失。導致大家對關河起義知之甚少,遮蔽了云南四川交界地人民對辛亥革命的巨大貢獻,同時,這一歷史紀錄的遺漏,也妨礙了人們全面地立體地了解和理解辛亥革命。
我們現主要根據關河起義的發動者趙端的回憶錄《辛亥革命關河同志蜀戰難記》,先來簡要回顧關河起義的過程:
關河起義的重要組織者,是大關翠華鎮人趙端(1882—1946),趙端字毅佛,號華杰,趙端年幼時在重慶天順祥票號當學徒,后回家鄉就讀于昭通書院,時昭通書院掌教為李言龍,后趙端考入云南省高等學堂,不久后考送越南巴維學校學習,不久又留學日本,先后在早稻田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是中國同盟會初期會員。趙端在日本積極參與同盟會各種活動,1906年,同盟會云南支部正式成立,創辦了同盟會云南支部的機關刊物《云南》雜志,趙端經常將《民報》《云南》《滇話報》三種報刊傳遞回家鄉,以新思想影響了他過去的老師、同學和少年時的好友。
1908年,同盟會在云南策動的黃興領導的河口起義,楊振鴻領導的保山起義先后失敗,消息傳至東京,同盟會同志極為憤恨,加之帝國主義對云南的侵略越來越盛,在日本的云南學生尤其憤怒,東京同盟會總部馬上召開了留學生全體大會,組成了救亡機關國民會,決定馬上分別遣派革命同志回國,繼續在各省組織起義,云南依然被列入發動起義的重點省份。
1911年初,廣州起義失敗消息傳到日本,趙端認為四川為長江上游,如果在四川首先起義,能夠支持長江中下游的革命力量,趙端主動要求擔任入川組織起義的任務,他聯絡了在日本的云南四川同鄉,在日本期間,趙端已經通過書信,密約了在滇川交界處的中國同盟會會員他在昭通書院學習時的老師李龍言,并通過李龍言,再聯絡了李龍醒、曾俊生、趙瑞卿、趙義泉、李華峰、李聯乙、譚源等人,在云南、四川交界處秘密結社,進行起義宣傳和準備活動。
1911年6月,趙端抵達武漢,他冒險在武漢謀刺端方,結果沒有成功,幸得他本人得以逃離。隨后,趙端到達重慶,與重慶同志會同志密謀,但認為此地會眾“勇于爭路,昧于遠圖”,和他是“道不同不相遠謀”的,于是放棄在重慶組織起義,回到了家鄉朱提江,朱提江在云南稱為關河,在四川稱呼為橫江,趙端和事先已經聯絡好的李龍言、李龍醒、李華鋒、譚淵增等人匯合密謀起義。
趙端認為關河橫江是滇蜀交通要道,這里的紳士、商人、學生和民眾對清朝統治者的反抗意識很濃厚,于是,趙端等人就以橫江、關河為據點,成立了團練公所,創立了起義軍籌備處,任李龍醒、李龍言、李華鋒、譚淵等人為籌備員,分頭到附近回龍場、淮頭場、普洱、串絲、落雁等鄉鎮發動隊伍,發動李午初、趙義泉、李敬亭、李紹白、李華峰、曾云階、曾竹塢、馮肇周等人分別去籌備槍械。通過眾人幾個月的秘密活動,金沙江流域和朱提江流域各縣的武裝力量,都表示將支持起義,并約定了9月在橫江匯聚隊伍。
趙端本人則來到了昭通府,約見了昭通鎮總兵蘇掄元,和蘇掄元總兵達成了兩項協議,一是趙端等人起義之初,蘇不發兵追擊和阻擊。二是待趙端的起義在四川進攻到一定時候,蘇掄元發兵支援。趙端和蘇掄元達成協議后,回到橫江,得到百姓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的歡迎。八月底,發動的各處人馬都趕到串絲、灘頭、橫江、普洱等鎮。關河一帶起義者風起云涌。起義籌備處扎營在普洱渡,起義軍白天訓練槍法,夜晚集中講授打仗布陣的戰略戰術,還在附近山地訓練野戰戰術。
川南革命軍9月1日正式宣布起義,革命軍從鹽津麻柳灣戰斗開始,一路昭告天下,同申義舉,一邊戰斗,一邊宣傳革命,一邊接收前來參加起義的軍隊,集結了隊伍一萬多人與清軍作戰,從宜賓揮軍直指成都。9月13日革命軍在距犍為縣十余里的幺姑沱的戰斗尤為激烈。傍晚時分,革命軍諜報來告:清軍從正面三路向革命軍撲來,同時,還以數百人進攻隔江李云亭、李云謝兩將駐扎的陣地。趙端一面飛快命令隔江警戒,一面整頓軍隊從三路迎擊來犯之敵。革命軍奮力苦戰,終于將正面敵人擊退,擊斃敵人二百余人。清軍馬上組織五百多精銳部隊偷襲革命軍駐扎的后山,準備合圍革命軍。趙端激勵軍士分三路殺出,到江邊匯合,等待關河后援到達。這時,李云亭的陣地起了火,清軍乘火勢,攻陷了李云亭、李云謝兩位將領駐扎的陣地,李午初率隊救援。這時,駐扎在達蒼巖前線的先鋒司令曾雨亭也中彈犧牲,梯團長童金亭前去支援,被清軍炮彈擊中腦部,翻巖墜澗。隨后,傳來李敬亭、彭九皋、陳聯升也犧牲的消息。此時李午初的增援隊伍抵達岸邊,立即登岸殺敵,李午初盡管腰部中彈,仍沖鋒陷陣,踉蹌迎戰,殺死清軍無數,終因體力不支,倒在魔芋田中敵我兩方陣亡者的尸體上,傍晚時分,清軍發現了奄奄一息的李午初,殘忍地割下他的首級回營邀功。其他的革命軍一直拼殺到黃昏,山下尸橫遍野。幺姑沱血戰經幾進幾退,從早上一直打到晚上,革命軍消滅了精銳裝備的清軍五百多人。戰斗結束后,當地民眾自發地將一百三十多位革命軍烈士遺體歸集在一起,合葬于幺姑沱邊,并在李午初陣亡處立碑銘功,碑上鐫刻“大漢國魂”四個大字,以表敬仰。
一、關河起義有廣泛的群眾反清基礎
關河起義的策源地朱提江流域,人民歷來富有反抗精神。1858年李永和、藍大順反清隊伍最初的五六千人,就在距離關河起義的出發地不遠的大關屯上整編出發的,李藍義軍揮師成都,轉戰滇、川、鄂、豫、陜、甘諸省,羅曾,堅持戰斗十多年,產生的影響極大,李藍起義軍的部分后人,也參與了這次關河起義的積極準備工作,并聯絡大量族人加入了起義軍,加上1911年5月,清政府與民爭利,將商民籌資集股開辦的川漢鐵路、粵漢鐵路強行收歸“國有”,以路權為抵押向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借款,激起四川商民的強烈反對,四川省保路運動風起云涌,四川各地相繼成立了保路同志會、保路同志軍,成為川南革命軍的主要加入力量,而四川人民對清政府的反抗情緒,使得革命軍深入四川后,得到了廣泛的群眾支持。
二、川南革命軍得到了滇東北昭通后方和四川北部兩部力量的策應和支持
川南革命軍的順利進軍,和昭通府總兵蘇掄元不聞不問,不追不阻,并已經和革命軍達成協議,在適當的時候組織后援支持。同時,川南革命軍能夠勢如破竹,還和留守在關河的革命軍人士,不斷組織后援跟上有關。
同時,川南革命軍的順利進攻,還和在江津任重慶警察廳提調的吳良桐有關,吳良桐和趙端同是大關縣翠華鎮人,雖然沒有史料證明他們在起義前聯絡過,但是,吳良桐對江津保路運動和保路同志會活動持支持態度,成都慘案消息傳來后,吳良桐立即召集下屬和地方耆宿、各界代表集會,反對清政府喪權辱國,還派員與重慶和周邊各縣保路同志會聯絡,吳良桐也在九月初,就發表公告宣布江津獨立,這對川南革命軍起到了呼應的作用。
關河起義是辛亥革命重要組成部分,關河起義是武昌起義的先聲,客觀上起到了配合、支持和援助武昌起義的作用,關河起義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時,關河起義在昭通境內和四川南部起到了革命宣傳作用,起義組織者在金沙江和朱提江流域展開了廣泛的民主共和宣傳,這次起義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以至于辛亥革命爆發20天后的10月30日,蔡鍔、李根源利用云南陸軍講武堂官兵發動“重九起義”,大中華民國云南省軍都督府總都督蔡鍔將軍派兵出師川、黔,隊伍經過昭通,從朱提江大峽谷出川,又得到了關河人民大力支持,在蔡鍔出師路上,受關河起義勝利的鼓舞,大量昭通青年參軍,其中有許多人后來成為叱咤風云的人物,如龍云、盧漢等。
關河起義為什么長期不被提及?原因有:
一是起義的重要組織者死亡過多,僅就趙端的回憶,關河起義陣亡的司令有四人,陣亡的梯團長有二人,支隊長三人,營、連、排長有十五人,起義的重要人物死亡過半。二是參與起義的人士后來在國民黨政府中沒有顯貴,辛亥革命后所列辛亥元老,往往忽略關河起義人士。三是解放后一些史家對辛亥革命的考察和記錄,往往狹義地理解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義,慢慢地造成了辛亥年同盟會只是組織了武昌起義一次起義的印象。四是在四川省的眾多史料中,將關河起義的戰斗紀錄在保路運動的史料中,將川南革命軍混淆為保路同志軍。
當然,關河起義被遮蔽的最為重要的原因,和趙端不愿意卷入軍閥問的內杠有關,在得知武昌起義后,四川省已經光復,趙端認為主持四川已經有人,就將這支已經有近萬人經過了戰斗洗禮在人民群眾中很有人望的川南革命軍以資遣散,主動放棄了“槍桿子”。如果這支軍隊保留時間稍長一些,將會在隨后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中發揮巨大作用,會參與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運動,如果這支隊伍長期存在下去,對關河起義的紀錄、褒獎和紀念,都將是另外一會事。
解放后,參加關河起義的人士和犧牲烈士的后裔的調查也沒有進行,關河起義的遺址未保護,關于關河起義的傳說在朱提江流域的民眾中過去長期被以多種方言演繹,但是,隨著參加關河起義人士后人的遷居,慢慢地在關河起義兵力集散地串絲、灘頭、普洱等地,許多年輕人也不再了解這場在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起義。
關河起義是云南、四川在推翻清王朝的過程中做出的一個重大貢獻,是云南人民西南人民的驕傲,關河起義應該成為云南辛亥革命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