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要】以2009年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在珠海橫琴島開工建設為標志,珠澳合作進入了全新的歷史時期,以橫琴為代袁的傳統邊界地區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開放與合作。珠海邊檢如何應對新時期在出入境勤務模式的新變化,提出了若干問題和建議。
【關鍵詞】橫琴校區;進檢模式;通勤
根據《橫琴發展總體規劃》,橫琴新區口岸設置和通關制度實行“分線管理”,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采取“岸邊相對開放、陸地有效隔離”的管理模式。深度合作、密切配合、聯動執勤,只有不斷創新機制才能合作共贏。珠澳警方將在高度開放格局下努力提升邊界管控水平,實現“放得開、管得住”的工作目標。數字化科技、聯動式執法、效能型保障,已經成為珠澳邊防新一輪勤務改革重要方向。因此在實踐中與理論上仍然存在著可以完善的空間,本題目便十分有討論的必要。
一、研究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邊檢模式的重要性
中國在澳門實施“一國兩制”歷史過程中的一項創新舉措的授權決定,意味著橫琴島的一部分又變成了除了香港、澳門之外實施“一國兩制”的又一嶄新區域,“一國兩制”不再只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權宜之計,而且變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組成部分,這個意義十分深遠。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處于如此特殊的位置,橫琴校區的邊檢模式的研究對我國邊檢模式的創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通勤(commuting),通俗地說就是上下班,即前往或離開工作地點,或通勤者(commuter)從家中往返工作地點的過程。跨境通勤(cross-border commuting),就是通勤者穿越邊境檢查站的上下班過程。事實上,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局部的跨境通勤早已是事實,并引發學術界零星討論。而國際上對跨境通勤的先進管理經驗,如歐盟地區、美國與加拿大或墨西哥邊境的跨境通勤管理,亦值得借鑒。而在國內,相關專題研究較少。通過對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邊檢模式的研究,有利于完善邊檢模式的創新。
二、當前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邊檢模式創新發展存在的問題
珠海橫琴口岸雖然人流量不及拱北口岸,但是每天大量的勞工、學生穿梭于口岸上下班,在不延長通關時間的情況下,邊檢工作人員的壓力是很大的。新形勢下,橫琴邊檢模式的創新發展面臨更多的問題。
1口岸安全形勢嚴峻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采取“全封閉”、“隔開式”管理,進出橫琴澳門大學新校區的人員只能從澳門特別行政區方向專用通道進出,不能從該校區直接進入橫琴島的其他區域;并且橫琴校區結構簡單。在這種條件之下,邊檢機關要嚴防有人假扮學生身份,利用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從事非法出入境活動,尤其是現階段反恐形勢嚴峻,嚴查旅客身份信息,及時發現并嚴厲打擊危害我國國家安全行為。
2查驗機制有待完善
跨境通勤是當前粵港澳大珠三角一體化發展客觀存在的事實與縮影,它集中反映了區域內要素自由流動、資源互補共享、產業錯位發展以及都市同城化發展等進程。橫琴邊檢處在跨境通勤的第一道防線,其查驗機制健全與否直接決定著旅客是否能夠快速通關。新形勢下,旅客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快速通關并且需要服務質量,現行的查驗機制能否滿足這些要求值得我們反思。
三、改進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邊檢模式創新發展的對策
為解決當前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邊檢模式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給澳門大學學生等高素質人力資源跨境流動及產業提供動力,應根據橫琴邊檢自身情況,結合國內經驗,并參考國際上對跨境通勤的先進管理經驗,創新橫琴校區邊檢模式。
收集跨境通勤人員的數量、時段流量以及人員的學歷、地區及行業分布等信息,在現有的通關口岸增開跨境通勤專用通道,或在灣仔或大珠三角城際輕軌接駁便利的地帶增設通勤口岸,或在目前的口岸每天于早、晚通勤時間開通專門的通勤通道;為一年以上跨境通勤者發放通勤卡,進行積分式紀錄,一段時間后根據分值高低重新分類管理。
2完善相關硬件設施
澳門政府橫琴用地模式居庸重要的延伸價值。澳門政府“租管”的橫琴部分地方用于澳門大學新校區的建立,是否具有推廣意義?亦即,可否探索在一定的合作區域空間內將兩種體制相互融合的制度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國內更大范圍予以逐步推廣。變革一直在發生。邊檢勤務改革創興亦將繼續探索向前。
澳門回歸十多年來,社會經濟教育的進步有目共睹。鑒于跨境通勤的跨境性、穩定性和圈層性等特征,開設專門的跨境通勤口岸或者通道,簡化通關檢查,延長通關時間,縮短跨境通勤的時間,減少跨境通勤壁壘和成本,有利于澳門大學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橫琴邊檢勤務模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