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莎
【摘要】合同解除問題是我國合同法上非常重要同時也是極具特色的一個問題,因此在具體實踐中常常會發生爭議。據此,本文在對實際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聯系實際經驗,對合同法中仍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本文分析的重點在單方面基于解除權的合同解除,由于協議解除在實際應用中并沒有出現較多不足,故而并沒有分析。
【關鍵詞】合同法;解除權;行使規則;合同解除
前言
自我國《合同法》頒布以來,合同解除的問題就一直受到了較大關注。合同解除是《合同法》上規定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一項非常具有特色的制度,也非常值得法律工作者深思和探討,接下來,筆者就根據我國《合同法》上解除權的行使規則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我國《合同法》上解除權的主要類型及其行使
我國《合同法》上對于合同的接觸有著較為明確的解釋和分類。對于單方基于解除權對合同進行解除,《合同法》上將之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當時人根據合同中規定的解除權進行合同解除問題;另一種是當事人根據法律條款中關于解除權的約定對合同進行解除。而法律條款中的關于解除合同的規定又可以被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法定解除權,這種解除權規定于合同總法則內,對所有合同均適用;另一種是特殊法定解除權,這種解除權規定在合同法總法則內,但是只對特定的合同適用。
產生法定解除權的原因包括兩點,首先是因為不可抗力而產生,其次是因為合同中的一方發生了違約行為。我國合同法規定,當因不可抗力而產生的無法履行合同的情況時,合同雙方的當事人均有行使合同解除權的權利;但如果是因為合同一方違約致使合同無法繼續的情況,則需要合同中雙方中的守約方才有權利行使解除權。但是,對于法定解除權和約定解除權兩者的權利效益哪個更大,筆者認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二、我國《合同法》中關于穩妥合同的任意解除權
當委托合同中約定了當事人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行使任意解除權,那么該約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合同中規定的特定條件出現,那當事人又是否有權利拋棄任意解除權呢?這些問題在實際案例中較常出現,對于這些情況,筆者認為要根據案例的實際情況進行實際分析。在對案例進行分析時,首先要確定在當前情況下,當事人約定的特約是否有效。因為《合同法》中的強制性規范或者任意性規范較為困難,因此,我們一般考慮當事人是否有拋棄任意解除權的效力。如果效力,那么除了《合同法》中規定的條件外,合同雙方均不具有解除委托合同的權利;但是如果法律認為該特約無效,那么合同雙方均可以隨時解除委托合同,即使解除方會給另一方帶來較大的損失。當然,這樣的解決方式是不合理的。因此,筆者認為,使當事人通過約定限制來對委托合同中的任意解除權進行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由于《合同法》中的一些規定對實際案例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對任意解除權的適用范圍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和規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實際工作中,筆者也遇到過在委托事務將要完成的時候,委托人恰巧主張解除合同,并且依據各種理由拒絕承擔賠償,或者承擔低于被委托人可獲利益數倍的賠償金額,對被委托人的利益產生了巨大的損失。對于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處理?一些專家表示,民事合同大多為無償合同,因此,即使終止委托合同也不會對受委托人造成巨大的損失,故而有部分國家均規定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委托合同。但是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商事委托合同均是有償合同,一旦終止商事委托合同就會造成受委托人的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在法律上應該對這部分受委托人進行一定的法律保護,要從立法上對商事委托合同的解除權進行規定。
三、我國《合同法》上解除權的行使方式
我國《合同法》不主張采取“解除主義”對合同進行解除,主張使用“解除權”來解除合同,即使合同的解除不能歸結于當事人對合同的履行障礙。《合同法》中規定,當一方當事人根據法律規定對合同進行解除,那么也要通知另一方,合同的解除時間也到對方接到通知為止,當然,如果另一方有異議也同樣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來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這一條款的規定符合形成權的基本法律法理,但是也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若另一方有異議,卻不向人民法院發出申請,致使的合同無法解除該如何處理?其次,解除權人是否可以在不通知對方當事人的情況下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確認申請?最后,如果上述兩個問題都可以實現,那么合同解除時間又要從什么時候開始計算?
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實際分析,同時也需要法律條款對之進行一定的再規范和再確認。我國現階段法律體系尚不完善,仍然有一定的漏洞,這就需要我國法律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發現問題、反映問題,以幫助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四、結語
總之,我國《合同法》中解除權的行使規則是合同解除問題中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其解決方法不僅需要法律工作者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實際分析,還需要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充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