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強
紅色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主旋律的紅色旅游與休閑體驗結合,賦予紅色文化新的意義,寓教于樂——在山東的許多地方,比如沂南,傳統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現出來。
山村好萊塢
革命戰爭年代,沂南成為沂蒙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十年前,常山莊村還是一個貧困村,村民還住在石板房中,出入村莊只靠一條土石路,村民為了挑一擔水要走好幾里的山路。可今天這里大型的影視基地與4A級景區遙相呼應,眼前的景象讓人無法相信這是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村民也全部住上了二層小樓。
一切的轉變要從電視連續劇《沂蒙》說起。當時,《沂蒙》劇組用幾個月的時間先后走遍了沂蒙山區的6個縣200多個類似的村莊,最后選定了常山莊村。因為常山莊村周圍的群山完全是抗戰時期的原始風貌,土山土水甚至沒有一根電線桿。
隨著電視連續劇《沂蒙》以及電影《斗牛》在常山莊村拍攝并在全國熱播,給沂南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當地政府決定以此為契機,發展紅色旅游。在保護常山莊村原始風貌的基礎上打造起原汁原味的沂蒙文化4A級景區,并根據紅色旅游的特點建設了一個可以拍攝大型抗戰題材的影視劇的影視基地。
然而,建成初期效果并不理想,游客數量并未達到盈利數字。經過反復思索,常山莊村決定突出“紅色”特點,建立紅嫂紀念館,成立影視服務中心和景區服務公司,聘請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
以常山古村為核心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先后拍攝了《沂蒙》《紅高粱》《鐵道飛虎》《永不磨滅的番號》等160多部影視劇,常山莊村成為“山村好萊塢”,2013年獲評“中國文化旅游新地標”,2014年被列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2015年獲評“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本刊記者前去的那個上午,一部講述抗日名將范筑先的電影正在拍攝,一群身著國軍、八路軍甚至日軍軍服的年輕人,在游客的圍觀中,復原著一段段當年的歷史。
紅色文化與漢文化、鄉村文化結合
如今,每年慕名而來的游客近百萬,實現旅游收入6000萬元,景區直接安置當地農民210人,并且帶動景區內外發展農家樂、賓館、飯店等30多家小型商戶。從2009年到現在,常山莊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5600元提高到2015年的30000多元。村邊,一座規模宏大的影視城已投入使用,并在不斷擴大,城門上的大字,今天還是“高密城”,明天就變成了“臨州城”。
沂南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天然的自然資源優勢,既有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古韻漢風、諸葛智慧”的漢文化,又有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所形成的“兩戰文化”。這里還有著名的沂南漢墓博物館,是在北寨墓群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主要向人們展示北寨墓群墓葬文化及出土遺物,傳播漢代民族文化。
紅色旅游和其他旅游形式融合在一起,紅色文化、漢文化、鄉村文化,三者緊密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旅游樣式。
“紅色旅游”十余年前興起,經過多年發展,相繼涌現出“革命搖籃”井岡山、“革命圣地”延安以及臨沂沂蒙山區等紅色旅游品牌。數據顯示,全國紅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數由10年前的1億人次增長至2014年的近8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