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桃 隋美文 張咪
【摘要】本研究以吉爾提出的“認知負荷”模型為理論依據,英漢交替傳譯過程中的源語篇幅時長為自變量,筆記解碼有效性為因變量,采用以測試法和實驗法為主的實證研究設計,以高級翻譯學院本科三年級的1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從筆記命題轉化的速度和程度這兩個維度探討在交替傳譯這一特殊認知活動中不同源語篇幅時長對學生譯員筆記解碼有效性的影響。
【關鍵詞】交替傳譯 認知負荷 源語篇幅時長 筆記解碼
一、引言
筆記在交替傳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針對交替傳譯中筆記的研究也比較多,但大多都集中于筆記特征、筆記困難的源因、筆記中常見的問題以及影響筆記能力的因素的研究,而很少有學者將筆記解碼這一過程與源語篇幅時長兩者聯系起來加以研究。此外,雖然在交替傳譯過程中經常借助筆記輔助譯員記憶,但是若源語篇幅時長超出譯員的接受范圍,即使借助筆記,也可能會影響譯員筆記解碼的有效性。而“源語篇幅時長”這一概念只是有人泛泛提到過,由此可見將“源語篇幅時長”作為影響因素來研究具有可行性。但目前卻很少有人將其作為影響筆記解碼的因素去研究,與之相關的實證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將源語篇幅時長作為影響因素,研究其對譯員筆記解碼有效性的影響情況。
二、吉爾“交替傳譯的認知負荷”模型
吉爾(1995)構建了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認知負荷模型”。這個模型提出后,在國內外的口譯研究中常被用作解釋性的理論工具,在口譯教學中也常被引用作為教學實踐的理論基礎。吉爾的“認知負荷”模型假說的基本內涵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Gile,1995),其中“交替傳譯認知負荷模型”假說如下:
第一階段:CI = L+N+M+C,即:交替傳譯(第一階
段)=聽與分析+筆記+短期記憶+協同;第二階段:CI = Rem.+ Read+ P,即:交替傳譯(第二階段)= 記憶+讀出筆記+產出。
而本研究基于吉爾的“交替傳譯的認知負荷模型”的第二階段,即交替傳譯筆記的解碼。探究在此過程中,源語篇幅時長對筆記解碼有效性的影響。
三、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及研究問題。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以測試法和實驗法為主的研究方法分析交替傳譯過程中源語篇幅時長對學生譯員筆記解碼有效性的影響,旨在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源語篇幅時長是否會影響譯員筆記解碼的有效性?2)如果會,那么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2.研究對象及實驗過程。本研究以國內某外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本科三年級的1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參與實驗的15名學生之前都上過交替傳譯的課程,因此對交傳記筆記的技巧及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正式實驗開始前,通過英語聽力測試,保證了該15名被試的英語聽力水平相當。
本研究以2014年英語專業八級真題中的mini-lecture為語料,其主題為如何減壓,該主題比較接近生活,且內容難度較小。基于Gerver(1969)的研究證實,同聲傳譯譯員認為每分鐘100到120個詞的速度是比較舒適的,本研究通過KMplayer語速轉化軟件對所選語料的語速進行調整,將語速調到每分鐘117個詞。之后將調整后的語料進行截取,截取過程保證語料語義完整,截取時長依次為1分20秒、2分16秒、3分16秒。本研究要求15名被試單獨對該三段不同時長的語料進行交替傳譯,整個過程進行筆記錄像,并且在實驗前,對語料中較有難度的單詞列出,要求被試在實驗前了解所列單詞。最后對15名被試交替傳譯的錄音進行轉寫。
四、實驗數據統計及分析
鄒德艷(2016)在其博士論文中,從信息轉化的速度和轉化的程度兩個維度來衡量初級和高級口譯學習者交替傳譯工作中的記憶能力,而本研究正是借鑒了她的這兩個維度,主要從學生譯員交替傳譯筆記命題信息轉化的速度(即準確譯出命題數與總用時之比)和交替傳譯筆記命題信息轉化的程度(即準確譯出命題數與筆記所記總命題數之比)兩個維度分析源語篇幅時長對學生譯員筆記解碼有效性的影響。本研究量化數據主要包括對被試交替傳譯錄音轉寫以及被試交替傳譯過程中所記筆記進行的相關數據的統計。量化數據詳細統計見下表:
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源語篇幅時長的增加,譯員筆記命題信息轉化的程度依次減小。這說明隨著源語篇幅時長的增加,譯員在進行筆記解碼時,能準確解碼的筆記命題數量依次減少。
從表2數據可以看到,隨著源語篇幅時長的增加,譯員筆記命題信息轉化的速度雖有減小的趨勢,但在3分16秒時的速度卻比2分16秒的速度快,這一點與之前的數據并不矛盾。原因在于雖然3段不同時長的語料在信息密度上相差并不大,但與1.3段語料相比,2段中的長句及復雜句較多,所以譯員在譯的過程中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理解,可能導致了以上結果。
五、實驗結果與啟示
1.實驗結果。根據以上數據分析,本研究的實驗結果表明:1)源語篇幅時長對譯員筆記解碼有效性有負面影響,即隨著源語篇幅時長的增加,譯員筆記解碼的有效性降低;2)隨著源語篇幅時長的增加,譯員筆記命題信息轉化的速度降低,筆記命題信息轉化的程度也降低,并且隨著源語篇幅時長的增加,譯員在筆記解碼過程中出現忘記、漏記的頻率增加。
2.研究啟示與局限性。交替傳譯的過程較復雜,影響譯員譯語產出的因素也比較多。通過研究不同源語篇幅時長對交替傳譯學生譯員筆記解碼有效性的影響,本研究為交替傳譯的教學和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本研究在理論上驗證了吉爾提出的“口譯認知負荷模型”假說中“交替傳譯的認知負荷模型”中的第二階段,即源語篇幅時長增加,則記憶負荷增加,從而導致筆記解碼的效率降低,進而譯語產出的質量也降低。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時間關系,原計劃的15名被試并沒有全部進行實驗,只有3名被試完成了實驗,因此實驗結果只能用于參考,但后期會對剩下的被試進行實驗;2)本研究在實驗過程中只作了譯員在三個時長的交替傳譯情況,只能說明源語篇幅時長會影響譯員筆記解碼的有效性,但哪個時長是交替傳譯的最佳時長,并未作出斷定,希望今后能在此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Gerver,D.The effects of source language presentation rat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taneous conference interpreters[A].In P?chhacker,F.&M.Shlesinger(Eds.).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C].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69:53-66.
[2]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a.
[3]仲偉合等.口譯研究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4]鄒德艷.交替傳譯工作記憶能力的差異研究——以初級和高級口譯學習者為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6.
作者簡介:
王燕桃(1994-),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研究生,文學碩士,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其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英語翻譯。
隋美文(1992-),女,漢族,遼寧東港市人,研究生,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英語口譯專業,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張咪(1993-),女,漢族,浙江蘭溪人,研究生,文學碩士,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其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