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剛剛落下帷幕的美國大選中,特朗普險勝希拉里無疑令許多人大跌眼鏡. 選舉結果與之前主流媒體顯示的民意調查大相徑庭,回顧自大選以來的種種現象,不能不引人發問:媒體和民調為何會如此誤判?口無遮攔的疑似種族主義者又為何會得到如此多的支持者?本文嘗試就這些問題做初步分析,以期探討特朗普當選的原因,并進一步認識美國的民主。
【關鍵詞】美國大選 特朗普現象 民粹主義 政治正確 社交網站
引言
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不僅關系著美國的未來發展,而且牽動著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和全球關系走勢。2016年11月9日
(當地時間11月8日),美國大選投票結果揭曉,唐納德·特朗普當選,舉世嘩然。這樣一個時常發出駭人言論的圈外人最終將走進白宮除了社交網絡的助力,亦是一場“白人的憤怒”與“政治正確”的博弈。
一、社交網站與主流媒體的抗衡
媒體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無以比擬的,近年來隨著網絡的興起,互聯網成為大選過程中候選人的一大陣營。奧巴馬競選期間就充分利用網絡,尤其是聚攏了無數年輕人的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并且還有自己的網站,時時發布大選最新消息。奧巴馬的勝利與社交網絡的作用密不可分,這令奧巴馬本人也驚詫萬分。很多美國人說特朗普的勝利是互聯網的勝利。傳統媒體的議題為特朗普當選提供了獨特而強有力的推動力。他的許多言論引發巨大的爭議,外界批評聲不絕于耳,主流媒體口誅筆伐,共和黨急于切割,其他候選人嗤之以鼻,評論家更是一邊倒地不看好其競選前景。
特朗普作為一個商業大亨、電視名人,盡管之前未曾從政,但在宣傳自己、制造網絡熱點方面深諳其道。特朗普在面對大眾媒體時之所以如此有底氣,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知曉如何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網紅”,筆者于12月23日登陸推特(Twitter),發現特朗普的關注者已高達1780萬人,發推文3.42萬則,而希拉里的關注者僅為1170萬人,發推文9836則。不同于傳統媒體、報紙、電視的單向傳播,臉書、推特這類社交網站具有交互性,網站上發表和轉發的關于候選人的文章和評論等才是美國人最真實的想法。一邊是大選前美國主流媒體一邊倒地支持希拉里,另一邊是特朗普口不擇言地極端言論幾乎每天都在網絡上制造“重大新聞”。早在8月,特朗普就在集會上討伐媒體:“我不是在與希拉里做斗爭,而是與媒體做斗爭!”希拉里的支持者陣營主要集中于美國的中產階級和精英人士,而主流媒體的背后正是精英人群,特朗普的支持者認為主流媒體已經被希拉里操控。美國一直以來都提倡民主,但美國的民主實則控制在部分人手中,而此次大選由于網絡而對這種民主失控了,精英人群所控制下的民主制度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二、特朗普現象的核心:民粹主義的再次興起
特朗普現象的出現不只是特朗普一人所致,其背后隱藏著美國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民主政治的危機。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美國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1975到2007年間,美國收入增長份額約55%流向了1%的最富有階層,而其他99%的人只享受到了20%的增長份額。精英與民眾之間,窮人與富人的鴻溝越來越大,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基層民眾看不到希望,期待變革。奧巴馬執政8年,種族矛盾不僅未能緩解,反而逆勢反彈,族裔、代際、性別、區域、階層矛盾不同程度地上演,導致憤怒、焦慮、悲觀情緒彌漫,孤立主義(isolationism)、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民粹主義(populism)大行其道,這才使得特朗普抓住民眾的憤怒,走到現在。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美國中下層白人成為主要受害者,很多人面臨失業壓力。這一方面是由于中下層白人缺乏大學學歷和特殊技能,難以獲得具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不斷放寬的移民政策導致非法移民威脅了本國中下層的就業機會,外來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工資偏低,企業雇主更愿意冒險雇傭他們,近年來美國政治上反對種族歧視,使得少數族裔不斷增加,政府采取的針對少數族裔的優惠政策也更有利于外來移民,“中下層白人”反倒漸漸成為被遺忘的群體。當他們看到希拉里選舉團隊還在為曾經的少數族裔爭取更多的福利以及更開放的國界線時,他們心中的憤怒不言而喻。民意調查顯示,特朗普的支持者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教育程度、收入較低的美國的白人男性,其中南部白人占多數。民主黨在選舉過程中為了拉攏少數族裔的選民,提倡開放的社會政策、肯定移民政策改革、支持墮胎、宣布同性戀合法化等。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劇了中下層白人的焦慮和恐懼。因此當特朗普提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宣傳口號和實行美國主義的政策時得到了他們的追捧。特朗普反對奧巴馬醫療改革,計劃降低個人和企業邊際稅率,提倡構建貿易壁壘,保障美國本土制造商,提高移民門檻,減少非法移民,把工作機會“還給美國藍領工人”,反對美國簽訂“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等,這一系列措施都旨在保護美國中下層白人,也就是美國“草根階層”的利益。
三、過分的“政治正確”適得其反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是近代思想及政策研究中的專業名詞,是指利用政治立場上“正確”或“中立”的字句描述事物,以避免因為使用具有褒貶意義的語句,而侵犯他人合理的權益、傷害弱勢群體的利益或尊嚴。支持者傾向采用“中立語言”(inclusive language)、“文明語”(civility)來形容“政治正確”的詞句。反對者則認為其屬貶義詞,與假道學、過度敏感、斤斤計較的意義近似。
不同于特朗普這位政治素人,希拉里是一個成熟穩重的政壇老手,可敬卻不夠平民化,永遠都是高高在上的精英風范。她代表了一種大家公認的文明程度的標桿,主流媒體和主流輿論宣揚這種文明與禮貌,主流媒體的背后正是精英人群,希拉里所獲選票也主要集中在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而中間的大部分州都是美國的基層人士,他們并不認可“永遠正確”的希拉里。民主黨自由派多年來鼓吹營造的 “政治正確”——避免發表帶有歧視、仇恨、冒犯意味的言論——的氣氛,讓普通民眾陷于自我審查和壓抑,不敢說出心里話,現在終于遇到一個敢于打破禁忌、直言不諱的總統候選人,宛如久旱逢甘霖,自然趨之若鶩。
四、中美關系將何去何從?
因頻繁提及中國,他的競選活動亦吸引了大量中國觀眾,中國社會也在觀察可能出現的“特朗普政府”會對中美關系產生什么影響。從長期以來中美關系發展的規律來看,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無論是希拉里還是特朗普上臺,都不會改變兩國關系平穩向前的大趨勢。中美競爭與合作并存已成為常態,盡管特朗普發表了一些不利于中國的言論,兩國關系可能會出現短暫波動,但不能僅因為其外在的示強而斷定必有負面影響,鑒于特朗普直來直去的性格和他精明狡猾的商人本性,他更懂得進退,日后對華政策或許會低開高走,仍存在不少靈活空間。如今特朗普的當選無疑令仍在摸索新時期主旋律和合作新基礎的中美關系投下新的變數。但需要清楚看到的是,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中美之間的彼此需要和依賴仍然大于彼此的利益沖突。中國依然需要美國的市場、資本和技術,中國巨大的市場也仍然對美國的投資者和出口商構成巨大的吸引力,中國的出口產品對美國消費者而言也依然有其競爭力。基辛格在12月14日“特朗普時代中美關系”研討會中表示“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換了8位總統,每位總統對美中關系的處理方式都非常相似,說明美國對華政策是跨黨派政策,也說明每位總統上任后,在檢視美國的國家利益時,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對華關系是美國外交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有利于穩定和繁榮。”
五、結語
時代在變,世界在變,網絡讓每一位平凡的民眾參與到政治中,對政治事件的發生,驚詫之余也應當仔細思考一下背后的原因。特朗普當選反映出了美國的深層社會矛盾和民主面臨的危機,他的執政固然會對美國,對國際關系帶來一定的變化,但整個社會格局并不會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刁大明.“特朗普現象”探析[J].現代國際關系,2014,04:31-39.
[2]李凌凌.特朗普競選中的傳播策略分析[J].國際新聞界, 2016,10:50-54.
[3]劉芳君.“后川普時代”美國新聞媒體迎來新的“客觀性”[J].新聞研究導論,2016,22:53-54.
[4]劉瑜.民主的細節: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M].上海三聯書店,2009.
[5]呂曉波.美國民粹主義的崛起?-從2016年總統大選談起[J].財經.2016,35:9-15.
[6]汪仕凱.不平等的民主: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政治的演變[J].世紀經濟與政治,2016,05:4-31.
作者簡介:王允(1994-),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