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可
初夏六月,正是阿壩甜櫻桃豐收的時節。6月1日,理縣甘堡藏寨90后小伙薛曉宇的淘寶網店,接下了第67單甜櫻桃生意。短短半個月時間,他已經通過網絡賣出了134斤甜櫻桃,收入8000多元。
在理縣,依靠電商平臺銷售農特產品已成為一種常態。以全縣36個貧困村為重點,理縣積極培育農村“黨建+互聯網”新業態,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和推進精準扶貧相結合,已初步探索出“黨建+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網店”的電商扶貧發展模式。
?構筑特色電商產業服務鏈
理縣土地資源豐富,農產品質量上乘,但由于地域限制,產品的宣傳和銷售一直是一個問題。2015年,理縣獲批商務部第二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依托項目的建設,該縣逐漸打通了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保障農產品順利進城,銷往全國,從采摘到客戶端最快可實現24小時送達。而承載這一系列功能的重要平臺,便是理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
走進該中心大門,一眼就能看見左側展示牌上,梳理著理縣特色農產品年度分布情況:5月—6月的甜櫻桃、5月—8月的高山蜂蜜、6月—9月的青紅脆李、9月—12月的高山核桃、10月—12月的糖心蘋果,以及不分季節的牦牛肉、香腸臘肉、土雞蛋等十余種農特產品銷售時段清晰明了。
“根據季節差異開展宣傳與網銷,幾乎能做到農產品供應全年無休,老百姓也因此獲益增收。”理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陳豪介紹,中心自去年建立以來,已逐步形成“網上交易為主、實體經營為輔、配套服務共存”的運作模式,其主要功能便是實現當地農特產品的線上線下交易與物流配送,同時為網商提供相應服務,形成特色電子商務產業鏈。
目前,理縣已制定了甜櫻桃、腌臘制品、雞蛋、蜂蜜、蘋果、青紅脆李、食用菌七類重點農產品生產流通標準及電商質量保障系統,保證消費者所見即所得;同時與郵政、陽光共配、圓通、嘉絨、韻達等快遞物流公司達成合作關系,解決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自五月中旬甜櫻桃成熟以來,服務中心便忙著幫助當地村民通過網絡銷售甜櫻桃鮮果,銷量高峰期時一天就賣出了6000多斤、進賬30多萬元。
“電商扶貧的關鍵在于創新農牧業發展思維,形成理縣地方特色的農牧業產業體系。”陳豪介紹,理縣在開展電商培訓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截至目前,已開展電商知識普及培訓、貧困村黨員干部專題培訓、貧困村產業經營主體專題培訓等培訓173場,總計7700余人次。通過培訓,孵化企業網商40余戶和個人網商200余個,電子商務滲透率明顯提升。其中通過“吉祥理縣創業創新大賽”走出來的本土創業團隊“原產遞”榮獲2016年四川省電子商務創業大賽冠軍。
“我們將不同區域、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受訓者分開,分別設計培訓課程,滿足各個層次人群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實現‘精準培訓。下一步,我們將實現全縣各鄉鎮、村培訓覆蓋率100%。”陳豪說。
?“黨建+電商”合力促脫貧
“有效的扶貧要把政策落到實處,要把辦法用到好處。”這是理縣電商扶貧的基本思路。理縣大多數的貧困村山高路遠,村民思想固化,如何將種種創新理念有效傳達,除了電商培訓的影響,更需要帶頭人的引領。
從五月初開始,二古溪村貧困黨員王稱幾乎天天都泡在村道硬化現場,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齊心協力修建著這條13公里的“產業致富路”。“我們都愿意跟著王書記干,因為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東西。”王稱口中的王書記,便是二古溪村第一書記王鵬。王鵬自從駐村以來,利用各種政策支持、資金引入,為二古溪村規劃出一條鄉村旅游與特色農產品相結合的產業發展之路。
如今,借著理縣電商發展的“東風”,二古溪村成為“電子商務+黨建”扶貧示范點。王鵬利用“二古溪村網上黨支部”微信公眾號,廣泛宣傳電商扶貧相關信息,帶領村“兩委”和當地的藏族青年創業者一起,借助電商服務中心平臺,對羊肚菌進行了品牌塑造和包裝,錄制了采摘者和采摘過程的視頻,采用新媒體營銷方式推廣和銷售,為13戶貧困戶銷售了近8萬元的羊肚菌,人均增收300余元,向脫貧致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以黨員帶動周邊,幫助提升本地產業,實現電商扶貧這一成功經驗,將陸續在理縣貧困村全面鋪開。
?“一對一”訂單 農產品直銷城市
理縣在“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工作推進過程中,積極推進本土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轉型升級,孵化企業網商和個人網商。2016年,電子商務滲透率明顯提升,全縣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了4.07億元,有效帶動了貧困戶參與電商發展。
海拔2000多米的蒲溪村是理縣不折不扣的貧困村。過去村民只能靠種糧食糊口。后來村里種了青脆李、脆紅李,農戶養了土雞。不過由于地勢偏遠,銷路成了問題。特別是雞蛋,基本上賣不出去,全靠村、鎮干部幫忙買一些,剩下的村民就自己吃了。2016年10月起,在理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對接下,蒲溪村10多名貧困戶加入了電商企業——陽光綠源的“土地母親”計劃,貧困戶的土雞蛋“一對一”定向銷售給城市居民,每月每戶可增加幾百元收入。
“6月6日,我們又與成都一社區的‘菜鳥驛站簽了訂單,每月供應1000枚雞蛋。”蒲溪村第一書記鄧智文介紹,目前村民們的雞蛋銷路是不愁了,不過考慮到貧困村養雞規模的局限,蒲溪村接下來計劃把青紅脆李與高山蜂蜜作為本村主打產品,再通過電商鋪開一條農特產銷售之路,進而開發羊肉、牦牛肉等產品,逐步擴大蒲溪村的產業結構,為老百姓爭取更大的利益。“有電商服務這一大幫手,我們今年底實現整村脫貧的目標不難了。”
目前,理縣利用電子商務渠道建立的特色產品的網絡營銷體系,解決了現有產業、產品的銷售問題。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已累計銷售甜櫻桃500噸,年銷售收入達3000萬元;累計銷售青紅脆李300噸,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累計銷售蘋果50噸,年銷售收入達50萬元;累計銷售牦牛肉20萬斤,年銷售收入達1200萬元。(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