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梅


[摘要] 目的 探討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意義及護理的重要性。方法 方便選取某三甲醫院于2014年3月—2016年7月期間,ICU病房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13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早期腸內營養組和對照組各66例。早期腸內營養組于損傷后6~24 h內給予腸內營養治療,對照組給予腸外營養治療,觀察患者的預后情況。 結果 兩組患者在給予營養支持的第7天,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的水平分別為(49.41±4.82)、(57.89±4.54)、(95.03±38.98)g/L以及淋巴細胞計數均顯著低于第1天(56.28±5.11)、(63.32±4.81)、(162.70±55.09)g/L(P<0.05),且腸內營養組均高于對照組;早期腸內營養的并發癥發生率(9.09%)顯著低于對照組(27.27%)(P<0.05)。結論 顱腦損傷患者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并發癥較少,有利于患者的恢復。
[關鍵詞] 顱腦損傷;早期腸內營養;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5(c)-002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jury and importance of nursing. Methods 13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jury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ICU from March 2014 to July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6 cases in each, the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group adopted the nutrition treatment after 6 h to 24 h injurie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parenteral nutrition treatment,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prealbumin, serum albumin, total serum protein and lymphocyte count at 7 d after adopting the nutrition support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at 1d, [(49.41±4.82),(57.89±4.54),(95.03±38.98)g/L vs(56.28±5.11),(63.32±4.81),(162.70±55.09)g/L],(P<0.05), and these factors in the enteral nutri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09% vs 27.27%)(P<0.05). Conclusion The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jury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nutrition conditio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immune function with fewer complication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Key words] Cerebral injury;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flammatory factor
由于顱腦損傷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患者往往會出現腸胃功能下降、胰島素分泌不足等一系列的應激反應,此時機體的代謝強度和能量消耗均較大,對機體各系統造成很大的損傷,因此顱腦損傷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1],所以在臨床治療時一定要重視營養的重要性[2]。該研究旨在探討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意義以及護理的重要性,現對2014年3月—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132例患者作為該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某三甲醫院ICU病房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13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93例,女性患者39例。納入標準:年齡為18~60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以及CT診斷確定為顱腦損傷,并且患者均無其他臟器重大損傷;顱腦損傷后12 h內入院治療?;颊咭噪S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早期腸內營養組和對照組,每組66例,早期腸內營養組平均年齡為(45.21±9.78)歲,47例男性,19例女性,顱腦損傷至入院時間為(6.92±2.13)d,GCS評分為(5.11±1.89)分,27例鉆孔血腫引流術,39例開顱手術;對照組平均年齡為(47.73±12.54)歲,51例男性,15例女性,顱腦損傷至入院時間為(6.39±2.07)d,GCS評分為(5.37±1.75)分,25例鉆孔血腫引流術,41例開顱手術,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開顱手術以及鉆孔血腫引流術均在患者入院后12 h內進行,所有患者術后均接受抗生素、抑酸、止血、預防脫水等治療,并對患者進行相同的基礎護理以及一些常見并發癥的護理,主要包括:①口腔、呼吸道的護理以及翻身叩背吸痰;②嘔吐、誤吸的預防和護理;③便秘或者腹瀉的預防和護理;④各項生命體征的檢測。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在入院12 h內接受全腸外營養供給,200 g/L的脂肪乳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6126)和100 g/L的葡萄糖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6692)雙能源供給,并且加入胰島素,胰島素與葡萄糖的比例為1:4,給予250 mL/d的脂肪乳注射液和500 mL/d的葡萄糖注射液;微量元素、電解質、維生素、水按出入平衡配制成3 L/袋,靜脈滴注。
1.2.2 早期腸內營養組 在入院12 h內,早期腸內營養組給予全腸內營養治療,患者進行十二指腸置管,通過置管給予腸內營養乳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 0588),500 mL該類營養劑的主要成分含量分別為:蛋白質19 g、脂肪17 g、碳水化合物69 g,輔料為水,用輸液泵輸注。第1天給予250 mL,以20mL/h的速度輸注,若無不良反應,則逐日增加劑量至第5日1 000 mL。兩組患者均持續給予7 d的營養供給,7 d后逐步過渡到常規飲食。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患者顱腦損傷后的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檢測以下指標,營養指標: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總蛋白(TP)和前白蛋白(PAlb)的水平;免疫指標:淋巴細胞計數(TLC)和C反應蛋白(CRP)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水平;并記錄患者在這14 d內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錄入到SPSS 22.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在給予營養支持后的第7天和第14天,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水平均顯著低于第1天(P<0.05),早期腸內營養組患者在給予營養支持后的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水平均顯著低于第1天(P<0.05),在14 d的時候,與第1天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在給予營養支持后的14 d內,患者發生電解質紊亂、腹瀉、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反流并發癥的總體發生率分別為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顱腦損傷的患者病情危急,通常會伴隨意識障礙、胃腸動力不足等癥狀,處理不及時可能會傷及中樞,對機體造成嚴重損傷,因此及時有效的護理、治療至關重要[3-4]。
完全腸外營養支持在早期應用較多,起效快,但是會導致胃腸道長時間處于靜息狀態,胃腸道供血不足,蠕動減慢,導致腸道菌群失調[5-6],嚴重的影響了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使患者的恢復時間延長。該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在給予營養支持的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水平均顯著低于第1天(P<0.05),且腸內營養組均高于對照組,在給予營養支持的第14天,腸內營養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腸內營養支持更有利于患者營養吸收功能的恢復。
顱腦損傷后,下丘腦-垂體軸和交感-腎上腺軸功能受到損傷,導致血液內的分解激素水平上升,破壞機體的反饋;代謝強度增大,機體消耗大量的能量,患者的機體呈現負氮狀態,免疫功能降低,并且顱腦損傷后,機體發生炎癥反應,血清中C反應蛋白的含量上升,當病情平穩、炎癥緩解后,C反應蛋白的含量減少[7]。該研究結果顯示,在給予營養支持后的第7天,淋巴細胞計數均低于第1天(P<0.05),C反應蛋白均顯著高于第1天(P<0.05);給予營養支持的第14天,早期腸內營養組的淋巴細胞計數及C反應蛋白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更好的滿足機體的高度代謝狀態,降低炎癥因子的表達,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從而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這一研究結果與李梅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早期腸內營養治療有著更高的安全性,在李梅[8]的研究中,對2010年5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62例單純未合并其他臟器損傷的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腸內營養后有50例患者能夠進行正常的腸內營養,12例不能進行,其中有3例并發上消化道出血,6例存在營養液反流,3例出現腹瀉,在對上述12例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后,有10例癥狀消失,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與1例反流患者改為腸外靜脈營養處理,處理后的結果表明,62例患者有43例治愈,放棄治療13例,6例患者死亡。
綜上所述,顱腦損傷患者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并發癥較少,有利于患者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朱莉. 螺旋型鼻腸管在顱腦損傷合并重癥顱內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6):49-51.
[2] 徐慧玲. 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支持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手術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9):86-87.
[3] 梁惠.不同護理路徑用于顱腦損傷患者護理的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9(23):134-135.
[4] 姜秀霞, 陳秋蘭. 急診護理路徑對顱腦損傷患者搶救效率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9):2277-2279.
[5] 黃明火, 張正洪. 經鼻胃管早期規范化腸內營養對顱腦損傷患者的影響[J]. 廣東醫學, 2016, 37(6):888-891.
[6] 王斐. 顱腦損傷鼻飼患者反流誤吸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5(2):190-192.
[7] 韓東景, 陳文芳. 合生元制劑聯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老年重型顱腦損傷后感染的療效[J]. 中國老年學, 2015, 35(7):1819-1821.
[8] 李梅.重癥顱腦創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20):2872-2873.
(收稿日期: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