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艷婷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
我國高校學院制的發展與類型探析
焦艷婷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
學院制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機制。我國高校學院制在20世紀初開始形成。建國后,經歷了“校-系”兩級管理階段。改革開放后,為適應市場經濟和人才培養需要,高校經歷了新一輪的調整和學科布局,基本確立了“高校-學院-系”的管理體制,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不同學院制管理類型。
高校;學院;學院制
所謂學院制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機制之一,是指高校在管理過程中將學院作為管理重心,并將學生培養和學科發展作為重要管理目標,在組織教學、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事務中而采用的一種組織制度和管理機制。從廣義上看,學院制管理包含兩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學校對所屬學院的管理,二是學院內部的管理。
(一)開端:20世紀初至1949年前的學院制
一般認為,當代中國現代大學制度的起始時期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9年,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下令制定并頒布了兩部法規:一部是《大學組織法》,另一部是《大學規程》。這兩部法規明確規定,在大學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設置學院。同時規定,具備三種以上學院的,才可稱之為“大學”。并且,在同時擁有的這三個學院之中,必須含有文、理學院或者農、工、醫三個學院之一?;诖耍P者認為該規定確立了我國高等學校學院制的雛形。
(二)曲折:1949年至20世紀80年代的學院制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盡快適應建立新時期計劃經濟體制的迫切需求,根據當時所確立的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培養師資的工作重點,我國模仿蘇聯高等教育管理框架,大力推進專門學院的發展,對高等學校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調整。此次調整將多所綜合性大學中的工、農、醫、師、財、法等學院分離了出來,并單獨建校。這個過程中,不少高等學校都取消了先前存在的“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普遍采用了“校-系”兩級管理體制。
此次調整,對我國高等學校學院制發展的直接影響是,大學的學科涵蓋面減小了,學院制失去了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筆者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大學”的內涵。事實上,無論是從世界大學發展的角度抑或是國內大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學從其設立之日起就有著“綜合”的內涵。此外,由于取消了“學院”這一中間層次,“系”既作為高校教學機構,又作為高校行政機構,極易導致學術機構行政化,進而弱化了“學科”在高等學校建設與發展中的基礎地位。
(三)重構:改革開放以來的學院制
自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不同學科之間綜合研究和跨領域研究趨勢的加速,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張。高校教育結構和內容單一的問題已經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又小又全的高校格局也造成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以及高校辦學效用較低的問題?;谶@些情況,在市場經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社會發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高等學校管理又開始重新采用學院制。
在這一階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家“211工程”建設對學院制快速發展發揮較強的推動作用。在“211工程”推動下,我國高校進行了新一輪的院系調整和學科布局調整,以期有效地整合高校辦學資源,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和增強高校整體實力。部分學科單一的學院、多學科性專門學院以及部分文理兼容的綜合性大學,進行了重組與合并,組建形成了一批學科門類相對較全、專業涵蓋面較為廣泛的綜合性大學。
(一)權力運作方式角度:虛體型學院、實體型學院
就虛體型學院與實體型學院而言,其劃分依據是高校學院的權利運作方式。所謂的虛體型學院,是指由相關聯學科的系、所聯合建設而成,其中各系、所主要負責教學、科研等具體工作,而學院只是發揮協調和總體把握等作用。例如,聯合開展學術課題的申報,在不同系、所之間實現資源的共享,方便教師間的互聘,便于不同系、所之間互相開設課程等。
所謂的實體型學院,是指學院作為學校層級之下的一級管理機構,承擔著一定的實際職責,有對所屬各系、所有管理和決定權限,是作為一級單位進行核算的。
(二)最初設立依據角度:重新組建學院、從系升格為學院
對于多個單位通過合并重組而建立的學院,多是以學科發展為核心,利用不同學科間的優勢,根據一定原則組建的。這類學院也可進一步區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將一級學科作為核心,把相同、類似或相近、有關聯的二級學科進行有機構建,通過建立這些關聯二級學科間的關系而組建的學院。第二種是將骨干學科作為龍頭進行學科群的建設,從而構建符合學院自身特點并發揮學院自身優勢的跨學科性、小型綜合性學院。
對于從原來的系直接升格而成的學院而言,又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單純地更名型;二是內容拓展型,在將系升格為學院的同時,也一并將其外延進行了擴大。
(三)其他類型
一種常見類型是:根據產業集合設置或與其他單位聯合設置的學院。這類學院是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原則構建的,充分考慮到了學院培養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問題。該類型學院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實現資源互補與共同發展。一方面,高??梢酝ㄟ^吸納社會資金緩解經費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學科優勢發展相關領域。
另一種常見類型是:不同性質大學間共同組建的二級學院以及合并型高校的學院。這類型學院又可細分為兩類,一是由國內不同性質的高校聯合建立的學院,二是由國外高校和國內高校聯合建立的學院。對一些高校而言,在組建新的大學之后,其單位性質便從原來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大學變成了新組建大學中的二級學院,成為新組建高校內的一級行政單位。
[1]熊明安.中國高等教育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年版,第380頁
[2]郭桂英.學科群與學院制.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