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峰
大連民族大學
沿海地區民族院校的就業現狀及對策
——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
王紅峰
大連民族大學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關系著民族地區的發展,更關乎國家的和諧穩定,而處于沿海地區的民族院校就業難近年來愈發突顯。本文從沿海地區民族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入手,分析其形成的共性和個性原因,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從學校層面和學生個人層面提出解決對策,進而希望促進此類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沿海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
全國的民族類院校有15所,包括獨立院校在內的民族地區高校有近300所,其中,國家民委直屬的院校少數民族學生占比超過65%,且從數量上來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目前這種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形勢顯得更加不容樂觀。而居于非民族地區的民族院校,就業工作的開展將更加困難。
1.民族院校的共性
首先,客觀而言,民族院校自身的特殊性是民族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民族院校的顯著特點就是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較高,肩負著為民族地區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的重任。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60%以上的學生為少數民族,其中大部分又來自民族地區,每年有將近70%的畢業生意愿回到民族地區就業,新疆生源的畢業生回鄉就業率將近90%,而西藏生源的畢業生回鄉就業率則達到100%。由于近幾年地方政府機關縮減編制、國有企業不景氣,少數民族畢業生生源地就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
其次,社會偏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由于歷史的原因,即使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仍有一些用人單位戴著有色眼鏡對民族院校和民族院校的畢業生持有偏見,認為民族院校的畢業生流動性太大,將來必會回到家鄉就業。另外,他們普遍認為民族院校的學生基礎條件不好,綜合素質比不上其他高校的畢業生,所以很多用人單位根本不愿在民族院校舉辦招聘活動,這也極大地減少了民族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
再者,民族院校畢業生的自身也存在著影響其就業的不利因素。第一,缺乏自信心。民族院校的畢業生大多來自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老、邊、貧困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往往導致其承擔更多的心理壓力、社交壓力和就業壓力。而巨大的壓力之下,又往往導致他們在就業的過程中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嚴重、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即使就業后,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不強,因此沒有太大的市場競爭力。第二,綜合素質不高。人才的競爭簡而言之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因此,畢業生自身素質的高低,將直接決定他們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但民族院校的畢業生整體綜合素質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英語水平偏低、計算機能力不強、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不高、創新進取精神不足等等,而這些都是與市場競爭的就業機制不相適應的。以上這些不良的個人因素常常導致少數民族畢業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在求職擇業中處于被動局面,經常與就業機會擦肩而過。
2.沿海地區民族院校的個性
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大連民族大學位于黃海之濱的大連市,是國家唯一設在東北和沿海開放地區、以工科和應用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民族高等學校。像大連這種沿海城市的快速發展,在高考時對于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有很大吸引力,初衷都想大學畢業后在此尋找發展機會。但是經過四年的學習,不論是觀念還是心理方面發生了變化,一大部分學生在畢業時傾向于回家就業。而家鄉的用人單位招聘時間基本在大四上半年,這就使得遠在沿海地區的畢業生無法及時參加當地招聘會或者實習而錯失就業最佳時機。
1.加強就業信息化建設
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不斷完善就業工作服務體系、網絡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促進學生就業。為迎合畢業生關注動向,2015年10月,大連民族大學注冊建立了“大連民大就業服務平臺”微信公眾號。由近十人組成的專業團隊負責日常運營,每天發布最新招聘信息及職場動態,便于畢業生及時掌握就業政策、求職知識和就業工作流程以及常見問題。此外,大連民族大學召開的大型校園雙選會上,學校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將眾多招聘信息制作成微信二維碼墻,極大吸引了畢業生及企業的關注,形式新穎,效果顯著。
2.提升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為幫助少數民族畢業生生多渠道就業,大連民族大學全年舉辦了多場次免費拓展就業渠道的報告、講座和培訓。例如考公務員講座、考研院校選擇及復試調劑指導、自主創業報告、跨境電商等互聯網+現代服務業報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其備考和創業。為增強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學校多角度幫助學生夯實職業能力,免費為學生開展英語四六級備考課程,大力引進由政府付費的普惠制培訓,這些學生通過普惠制職業技能培訓,極大提高了求職擇業能力。
同時,針對維、藏等少數民族學生畢業后大多回家鄉參加公務員、事業單位和教師考試等情況,學校在繼續辦好公務員考試培訓班的同時,為少數民族學生教師資格證考試開設培訓班。
3.加大民族地區的就業市場拓展
針對少數民族畢業生回生源地就業的意愿,大連民族大學每年組織專人赴云南、廣西、貴州、內蒙古、青海等地聯系用人單位、走訪合作企業和地方人社部門,為畢業生代投簡歷,積極推動少數民族畢業生生源地就業工作。這項舉措極大拓展了民族地區的就業市場。
4.發揮沿海地區的地域優勢
為了解決少數民族畢業生無法在在校期間去外地實習的困難,學校應大力拓展本地就業市場,挖掘本地用工需求,尤其是大連這座吸納能力較強的城市,對于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
總之,沿海地區民族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關系著民族團結和民族經濟發展,是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這需要畢業生個人、學校、社會和國家的多方面共同努力。
[1]黃彩文.新形勢下做好民族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思考[J].云南教育,總第77期2001,19(27):52~54CN53-1011/G4.
[2]馮景,仲天寶.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幾點思考[J].2017(3).
[3]白樹泉,劉憲春.當前民族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淺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1).
王紅峰,大連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現任大連民族大學就業管理科科長。
大連民族學院自主科研基金《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研究》,項目號2015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