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康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
王代康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在分析網絡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校內外結合的網絡平臺、創新網絡主題教育模式以及打造專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等方面提出了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具體策略。
網絡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網絡環境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可以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媒介平臺。高校學生依托網絡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資料,其音頻、視頻、圖像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也得到了學生的喜歡。為此,高校依托網絡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制約,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是,可以為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的創新提供新思路。網絡媒體有多種表現方式,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種依托網絡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夠讓學生隨時進行學習,進行溝通,大幅提升了其學習的主動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開展途徑的課堂,也可依托類型多樣的課件,最大化的運用互聯網資源,讓教育內容與時俱進,教育方法多樣化,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三是,可以有效地擴大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圍。網絡媒體體現出顯著的信息容量大、時效性強等特性,可以為高校學生打造優良的信息溝通平臺,進而拓展其知識眼界,提高思維水平。依托互聯網進行學習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制約,讓學生得到大量的信息,掌握多個科目的專業知識,改善自身存在的短板,健全知識架構。在網絡媒體平臺上,大學生可以表述自我的觀點,提升深入思考的能力。高校和老師依托網絡的即時性、開放性,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價值理念不同、審美趣味不同、學習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的學生進行溝通和探究,進行思想觀點的交流,進而讓大學生固有思維方式產生變化,發散性思維得到大幅發展。
2.1 建好校內校外網絡平臺,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多維空間
高等院校網絡互動平臺是在校學生進行溝通互動、表述需求、享受服務的重要媒介,應當發展為高校學生信息共享、能力提升的精神家園。具體如下:
一是,高等院校應當將學校內部的互聯網平臺作為基地,本著“教育改變人、環境影響人、管理規范人、服務引導人”的準則,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務、管理有效融合,契合學生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現實需要,提升互聯網社區的有效性。
二是,借助校外互聯網資源,全面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維空間。高等院校在構建了優良的內部互聯網社區以后,還應當有效運用微信、校內網等互聯網資源。學校應該支持與引導思想政治專業課老師、“微信”等社交工具,優化學校的官方公眾號、專業老師的公眾號、專家學者的公眾號,打造“微信群”等,在教師與學生間構建順暢的交流平臺。增大移動客戶端程序的研發力度,逐漸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進口袋”,提升正能量的宣傳效率,提升主流觀點的影響力度,學校內部網絡社區互相互補,構建帶有社交性質的全流程、全環節、多角度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
2.2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網絡環境下,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優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予以創新,能夠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具體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構建虛擬黨校。通過構建虛擬黨校,推動網絡黨員建設工作,促進黨員水平的提高。有效運用互聯網媒體增強黨員建設工作,在學校互聯網平臺上進行虛擬黨校的構建,開展不受時空制約的微課,傳播黨的最新動態,提升黨員的驕傲感;構建虛擬黨組織,實施虛擬民主生活會制度,達成對校內黨員與校外黨員的全面輻射;依托互聯網平臺發展黨員,統一黨員發展的過程,提高黨員水準;構建分黨委、黨支部網絡評價平臺,經過將平常的工作進行定量評定,讓優秀黨員的評選工作更高效。
二是,創新黨員主題教育活動組織模式和優秀評選制度。有效運用互聯網投票等方式,提高各種類型的評先選優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設置互聯網光榮榜,對于獎項設立的目的與往期獲獎學生加以大范圍宣傳。
三是,通過有效地網絡互通,促進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認同。通過持續提升學生跨領域、跨學科、跨語言的網絡互動水平,提升學生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實力;另外,注意增強學生在互聯網環境與多種思想潮流影響下對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認可感。
2.3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隊伍
輔導員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應當高度重視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具體如下:
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網絡素養。新時代的輔導員一方面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另一方面還需要熟悉網絡文化的特征,了解且熟練運用最新的互聯網技術。應當在互聯網平臺上明確身份,創建“微信公眾號”,了解學生的各種反饋意見,直接面對學生的質疑,和學校反饋體系有效融合。工作的時候充當好教師,空間的時候充當好保護者,應急時刻充當好輔導員,力爭做一名杰出的引導者,持續提升輔導員團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二是,構建專門的網絡文化構建團隊。學校網絡文化構建團隊由院校管理者主導,由各個學院、各個系的有關人員充當成員。網絡文化構建團隊下面設立兩個分支,一個是專家組,另外一個是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主要由學校宣傳部門、保衛部門、互聯網中心、黨政辦部門的專業人士構成,主要職責是學校網絡文化的引導性監督。結合學生關注的焦點,增強輿論指引,有側重性地回復網絡平臺提出的問題;定時組織網絡文化產品設計比賽,不斷提升學生實踐水平。
[1]周濤.網絡輿論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2]張旸.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3]鄭然.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江大學,2014.
[4]郭倩倩.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
王代康(1963-),男,漢族,貴州省習水縣人,學歷:大學,職稱:中級(政治學講師),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