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蓓媛1. 張東2.
1.蘭州城市學院; 2.甘肅省博物館
鹽文化遺產保護及開發研究
——以甘肅省定西市漳縣為例
鄭蓓媛1. 張東2.
1.蘭州城市學院; 2.甘肅省博物館
定西市漳縣悠久的歷史蘊育了獨特的鹽文化,漳縣鹽文化包羅萬象,包括了鹽泉、鹽井、鹽商、鹽法、鹽稅等,以及鹽的產、銷、供、管理衍生的一系列鹽文化現象。文章以漳縣鹽文化遺產保護為關注焦點,界定了漳縣鹽文化及其概念;分析了其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漳鹽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對策,試圖為科學開展漳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漳縣鹽文化遺產 保護 開發
我國是一個產鹽大國,有著久遠的產鹽歷史且種類很多,例如有池鹽、海鹽、礦鹽、井鹽等。自古就有:“食鹽,生人所必需,國人大利存焉”、“國之所資,其利最廣者莫如鹽” 的說法。“鹽文化是指與鹽有關聯并且鹽衍生出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及制度文化”[1]。鹽文化是歷史文化的積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很長的時期內,人們只是把鹽作為一種物質產品,而忽略它的文化層面的因素,因此鹽文化的研究是極其必要的。本文就以定西市漳縣鹽文化為研究對象,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文化保護等相關內容,對定西市漳縣鹽文化遺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做了較詳細的歸納與研究,并提出了保護方法及對策。
漳縣位于甘肅省中南部、定西市南部,處于黃土高原和西秦嶺的交界地帶,北面靠近定西市隴西縣、渭源縣,南面與定西市岷縣接壤,東面是天水市武山縣,西面是甘南藏族自治區卓尼縣,全縣總面積2164.4平方公里。東漢章帝元年漳縣設立縣治,在漢王朝時因戰略地位重要被認為是隴中地區的“西陲屏障”而得名障縣;唐武后天授二年更名武陽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至今。
從古至今,漳縣便與鹽結下不解之緣,據《漳縣志》記載,漳縣古稱鹽川,因鹽而得名。自古民諺說:“先有漳鹽,后有漳縣”,可見漳縣因鹽而生,因鹽而發展。早在新石器時期,隴中先民發現并取食“露頭”的鹽泉,夏商時出現了“掘地以出之”、于戎以取之的“戎鹽”。 西周時期先民掘井熬鹽,形成了以鹽產銷為中心的鹽井古鎮雛形。明代六十五家鹽業作坊聯合開發,開始規模經營,產鹽的規模與產量也隨之擴大。隨之圍繞以鹽井為中心的產、銷為一體形成了古鎮——鹽井鎮。鹽井鎮一直是舊時代漳縣的經濟、文化中心。縱觀滄桑歷史,漳鹽的開發與生產始終伴隨漳縣歷史進程中,且為漳縣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鹽文化遺產是指以鹽主元素的文化資源,是人類社會所延襲下來的先輩們所創造的一切優秀的鹽文化的結合體,包括物質類和非物質類鹽文化遺產”[2]。漳鹽文化遺產就是指以漳縣鹽井為中心,在漳鹽的開發、產制、運銷、管理的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出的物質、精神、社會財富的總和。既包括鹽泉、鹽井、鹽商、鹽法、鹽稅等,也有鹽的產、銷、供、管理以及衍生的一系列鹽文化現象。
漳縣鹽文化也可分為物質類文化遺產和非物質類文化遺產。其中物質類文化內涵較為豐富,如地下埋藏的遺址類鹽文化遺產、館藏類鹽文化遺產等,主要有圍繞著鹽井古鎮鹽文化建成的鹽昌寺、城隍廟、鹽神廟、文昌廟、觀音閣、西峰寺、東龍寺等建筑群。最著名的是古鹽神廟又叫鹽昌寺,寺內雕梁畫揀,樹木挺拔巍蛾,正殿正中巍然端坐著鹽神爺。每年農歷五月十八的城隍廟會和十月十五的鹽昌寺廟會,人們都來祭奠鹽神爺,使得鹽井鎮十分熱鬧。非物質類鹽文化即無形的文化遺產,主要包括鹽衍射出的表演藝術、傳統的手工藝、民間的文學傳統的娛樂活動。如流傳于今的鹽井鎮的社火、秧歌、婚嫁、喪葬習俗等都很有特色。漳縣鹽文化遺產具有以下特征:
(一)獨特性
漳縣鹽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積淀,是特定時期的環境、社會、文化凝練的產物,映射著鹽井古鎮獨有的生活方式和當地人的文化信仰。因此漳縣鹽井古鎮的歷史風貌、藝術創造力及生活情趣等映射著當地居民的思想、情感、意識、價值觀,難以被復制。例如漳鹽比起海鹽具有四個特點,“其一,撈出鹽的鹽化水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用鹽化水泡腳可消除疲勞。其二,漳鹽本身就含碘,不需要再添加碘,相對海鹽節約了一些成本,而且食用后不得大脖子病和大骨節病;其三,鹽塊煅燒溶化成水后可服用治療胃病,并能緩解胃痛及腹痛,有護胃、養胃的功效。其四,漳鹽含有硝酸鉀,具有保鮮作用,用漳鹽淹制的菜肴鮮嫩可口且存放時間較長”。[3]
(二)地域性
文化遺產是在特定的環境下衍生出來的。它依附于特定的生存環境,源于環境,隨環境而變;隨環境而傳承,隨環境變化而消失。漳鹽文化遺產也是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下與當地的社會環境、民俗習慣相融合而形成,具有強烈的地域性。例如 “鹽娃娃”它并非鹽制品,而是鹽鍋出現破縫后少量鹵水漏出鍋底,被大火燒成珊瑚狀的鹽塊,有的形似小娃娃,所以人們把它形象地叫做“鹽娃娃”,有些人把它當作“工藝品”來觀賞。因此,“鹽娃娃”雖不是商品,但在需求者眼里便成了緊缺的寶貝。因“鹽娃娃”可以治療肚子漲及腸胃痛等疾病,經常有人向“燒手”(熬鹽工)討要。隨著制鹽技術的進步,“鹽娃娃” 這種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的特定產物也隨之消失了。對于漳鹽文化遺產而言,生存環境遭到了破壞,隨之它反應的歷史信息與之對應的藝術意義也將失去原味。因此漳鹽的非物質文化遺是反應一個地域的影像,假使生存的地域環境有所遷移,隨之反射出的文化就失去它真實的涵義。
(三)不可再生性
文化遺產是歷史變遷中所遺留的歷史產物,這就決定了它的不可再生、不可復制。鹽文化作為千年以來文化遺產,有其自己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它是文化的積淀,也是百年凝煉的精粹,具有不可再生性。漳鹽文化遺產就是歷史的產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漳鹽文化是漳縣發展的歷史見證,是一個歷史符號,所以當代人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生活形態創造出歷史信息與文化內涵完全相吻合的文化遺產,不能憑空捏造的,只能繼承與發揚。
由于長期以來對漳鹽文化的關注度不高,致使漳鹽文化的內涵埋藏于歷史長河中,得不到有效合理的開發與保護。目前漳鹽文化遺產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漳鹽文化遺產缺乏系統保護意識
漳縣是全國十大貧困縣之一,資金不足致使政府及相關人員沒有能力對其進行專項保護,不能及時保護和修復漳鹽文化遺產。還有就是當地政府保護責任意識不強,導致漳鹽文化保護的內涵呈縮減之勢。各部門、行業之間缺乏組織協調合作。其次受到經濟發展的限制,當地人的文化素質不高,且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導致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痕跡逐漸流失。漳鹽開發者只是著眼于鹽本身的經濟價值,而忽略了鹽本身衍射出文化的重要性。
(二)保護措施不到位,缺乏創新
漳縣有關部門尚未出臺關于漳鹽文化遺產保護的系統規劃,沒有合理規劃漳鹽文化將來發展的策略與保護措施;再加上信息資源的短缺、資金的匱乏等原因,導致相關部門的保護力度不夠、執行與監管不到位、創新力弱等一系列的問題。此外漳鹽文化還正面臨更嚴峻的問題是漳縣沒有針對漳鹽文化設立相關的管理機構和相應的文化保護制度。忽略文化的管理,以致漳鹽文化難以發揮其本身的價值,從而導致鹽文化遺產保護不到位,開發滯后。
(三)理論研究貧乏
由于經濟條件、環境等因素制約,致使漳縣缺乏鹽文化研究、開發、規劃、文物鑒定等方面的人才,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會限制鹽文化的發展。沒有前人的研究做鋪墊,致使漳鹽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任務繁重,工程量大。這就造成了漳縣鹽文化的理論研究、文獻資源缺少。其次跟自貢市、鹽城等其他的鹽產地的文化遺產保護和交流也較少,這些都制約著研究漳鹽文化遺產保護。再次由于宣傳的力度不夠,導致對漳鹽文化的認識渠道狹窄。
綜上所述,漳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各個環節還不成熟,還需要借鑒其他地方研究技能與經驗。因此漳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該轉變思維方式,利用科學將外延性保護與內涵式保護相結合,逐步從粗放型保護向集約型保護轉變。
鑒于漳鹽文化遺產保護的嚴峻性和緊迫性,為了更好的保護漳鹽文化遺產,需制定相關保護策略:
(一)制定漳鹽文化遺產保護的系統的保護措施
漳縣鹽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艱巨而又意義深遠的的工程。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需要當地政府積極推動保護工作。首先政府應建設漳鹽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改善漳鹽文化遺產生態環境。促使漳鹽文化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適應。再者就是修復和完善破壞的漳鹽文化遺址,如興盛一時的鹽昌寺、城隍廟、鹽神廟、文昌廟、觀音閣、西峰寺、東龍寺等,進而穩固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推動以保護漳鹽文化遺產為目的的各種民間活動的有序進行,促使更多的人融入到漳鹽文化文化遺產保護的隊伍中來,為其發揚與傳承孕育力量。
(二)創新保護模式
對漳鹽文化中的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完善傳統制鹽工藝技術,對已經破壞的漳鹽文化必須進行及時搶救性保護。可在鹽井古鎮原址建立遺址博物館,收集相關的實證材料,征集民間藝術珍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采用文字與圖像相結合,較全面、系統的將鹽文化作展示。還可將漳鹽文化生產制造的過程及相關聯的移風易俗拍攝成紀錄片,生動形象的將鹽文化展現出來。
其次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再憶歷史信息,如利用3D或4D的技術將生產鹽的一系列過程呈現出來,加深歷史記憶,追溯鹽文化歷史根源,豐富鹽文化的信息元素。利用規劃設計的方法,合理布局城鎮的文化元素,將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巧妙的相結合,在城鎮空間中得到再現。修復歷史場所,歷史接想,回顧歷史沿用的稱號,將承載著古鎮的商業店面和手工作坊有機融合。將古代與現代元素巧妙的配合在一起。
(三)合理開發漳鹽文化旅游業,保護和傳承漳鹽文化的遺產資源
可以依托貴清山,遮陽山、鹽井等地構建旅游產業鏈,合理開發以鹽文化為特色的漳鹽文化旅游。漳鹽文化經歷千年的淬煉,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要挖掘漳鹽文化,將漳鹽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完美結合,打造出以漳鹽為特色的旅游景點。并融入當地民俗風情,如廟會、人物故事、詩詞歌賦、名言佳句、歌舞戲劇、宗教民俗等地域元素設計出關于漳鹽文化的主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
1.打造漳鹽文化旅游
合理規劃漳縣文化旅游專線,將漳鹽文化的人文景觀與漳縣貴清山、遮陽山自然景觀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打造出富有體驗性、休閑化、生活化、原真化、生態化、文化性現代元素集于一身的特色漳縣旅游。設計出不僅要適合大眾旅游者休閑與娛樂、觀賞的旅游需求,還要符合為文化研究探求需要的高層文化者旅游需求的旅游專線。
2.開發以“鹽”為主元素的旅游商品,豐富漳縣的旅游產業
文化旅游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是旅游業和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是旅游業創新與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把漳現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放在文化旅游發展的范疇內,不僅能夠拓寬鹽文化的范疇,還可以促進當地旅游業的全面發展。因此漳縣要因地制宜的發揮鹽文化的優勢,要利用現代傳播媒體,廣泛傳播漳鹽文化,塑造出漳鹽文化的品牌。在技術、質量、包裝上要依托現代科技,開發具有漳鹽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漳鹽的的品牌特色。如把漳縣的中藥材和鹽產品相結合,打造漳縣鹽保健品;還可把當地的特色手工藝品與漳鹽結合,打造漳鹽藝術品等,創新出多元素現結合的漳鹽文化的品牌。
3.加強理論研究,培養漳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人才
深入挖掘漳鹽文化的歷史精粹,繁榮當地的文化內涵,揚長于世。推動以“鹽”為特色的漳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彌補對漳鹽文化研究及保護的不足,吸取先進的鹽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豐富漳鹽文化保護與研究的理論資料。引進和培養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人才,加強與國內其它產鹽地區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理論與實踐交流。其次導游在旅游活動中扮演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培養培養鹽文化知識淵博且極富感染力的景點講解員,宣講與傳播漳鹽文化,給漳鹽文化注入活力與生機。
本文對漳鹽文化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上增添了思路,為保護與開發漳鹽文化遺產提供了依據。漳鹽文化遺產保護意義重大,開發和推動以鹽為特色的漳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以有效的培育漳縣的旅游增長點,提高漳縣的經濟競爭力和綜合影響力,同時也有利于發展國內鹽文化遺產的研究。
[1]曾凡英.鹽文化的內涵與特征[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45-47
[2]曾凡英.鹽文化的內涵與特征[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31-34.
[3]鄭本法.依托漳鹽文化,做強漳縣旅游 [N]定西日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