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瀟瀟 烏魯木齊縣人民法院
淺議邊疆基層法院網絡輿情體系建設
萬瀟瀟 烏魯木齊縣人民法院
文章從涉及法院網絡輿情的定義,詳細分析構建法院網絡輿情的必要性,著重論述涉及法院的網絡輿情的特征,對如何構筑法院網絡輿情體系的任務及方法進行探討。
輿情網絡 必要性 方法
據《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6》顯示,涉法涉訴輿情為最受關注的領域,人民法院逐漸成為輿論的聚集地,法院人的言行處在放大鏡下。涉法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針對法院系統、法院業務工作或者是法院人員形成的,有較強影響力,具有批評或否定態度傾向的網絡意見和言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法院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常被置于負面網絡輿情的風口浪尖上。邊疆基層法院因經驗不足、溝通相對缺乏、隊伍力量較為薄弱等突出問題,更容易出現被動的局面。經綜合,法院網絡輿情呈現以下特點:
(一)潛隱性
涉法網絡輿情無需醞釀,經鼠標一擊就會爆發。從基層法院審判庭的小風波到最高法院的涉貪腐,網絡涉法輿情的管理應對已成為人民法院工作的一個常態工作。涉法網絡輿論常常一種匿名的、虛擬的形式在互聯網上出現,無法判斷網絡輿論主體的真實身份,相關部門在應對網絡輿情危機過程中,習慣性的注重傳統媒體,對于新生媒體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負面涉法新聞在新媒體中以“燎原之勢”快速傳播,來勢兇猛但十分隱蔽,難以預測。
(二)發散性
法院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大量審判執行案件的背后充斥著各種社會矛盾,為網絡輿情的發生提供了素材。就現實情況來看,每種輿情的中心都多少與案件有關。只要有案件,就可能形成網絡輿情。信息發表人通過網絡,發表充滿主觀色彩的對案件的評判。一條普通的信息通過網絡炒作,被無限發散和擴大,形成輿論“泡沫”。
(三)不可控性
雖處在邊疆區域,但基層法院的網絡輿情呈現應對措施較為保守,應對方式較為簡單,掌握公眾心理需求不夠等特點。因此,有些報道對法院案件隨意發表評論,個別信息為求轟動效應而故意過于渲染,缺乏客觀性的報道,混淆大眾視聽,都會對法官判案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司法權威被網絡輿論強行侵入,公信力和權威性遭到破壞。互聯網是個開放的虛擬空間,匿名傳播的方式使得一些網民在發表言論時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責任感,造成了網絡中充斥著大量的非理性言論,最終形成激烈的認識或觀點對抗。
那么,基層法院如何有效應對網絡輿情? 根據“危機公關5S原則”中的承擔責任原則(Shoulder the matter)、真誠溝通原則(Sincerity)、速度第一原則(Speed)、系統運行原則(System)、權威證實原則(Standard)處理負面輿情的五步驟,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一)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網絡輿情
網絡是開放的,是自由的,隨著網絡傳播的深入,法院也來越受到高強度關注。一旦相關人員在工作、生活中存在一些問題,極易導致網絡輿情。只有規范司法行為,強化人員素質,嚴把案件質量關、為民服務關、廉潔奉公關,使人民群眾時刻都能感受到法院的公平正義,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網絡輿情的產生。
(二)從思想上重視網絡輿情
德國大眾傳媒學家、政治學家伊麗莎白·諾埃爾-諾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提出了著名的“輿論是社會的皮膚”的觀點,網絡輿情儼然成為社會輿情的“晴雨表”與“風向標”。 綜觀各類網絡輿情事件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如果在事件爆發之前或爆發之初對危機有及時準確的趨勢研判,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緩和沖突、化解危機。然而,人民法院對網絡輿情這一新事物重視卻不足,處理輿情的方式方法還不成熟,不利于盡快回應、跟進、處理問題,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1.人民法院應加強正面宣傳,占領網絡輿情有利陣地。要時刻把握網上輿論的主導權,多宣傳法院的工作業績和先進典型,增加正面輿論效應。
2.法院領導要徹底轉變既有的媒體觀念和思維方式,克服“盡量少說或不說”的畏難情緒,要正確全面地認識媒體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媒體的聯系、合作,努力爭取占領大媒體宣傳空間,增強新聞覆蓋面和影響力。當涉法輿情出現時,通過主流媒體澄清事實,引導輿論,達到良好的效果。法院還應深化司法公開,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方式,加強自身輿論引導能力,開展“法院開放日”、“庭審直播”等線下活動,拉近與公眾的距離,提高受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
(三)從人才隊伍上提升應對網絡輿情能力
一直以來,法院在人才配置上更多傾向業務庭室。因案多人少,實乃無奈之舉。法院干警往往埋頭苦干,忽略了網絡輿情應對,或者經驗不足應對不當,致使整體工作遭到群眾的懷疑。在公眾不能接觸到關于事件的正面信息,只能接觸到其負面信息,那么公眾就會產生“掃帚星效應”,認為事件整體是“壞”的。因此,各級法院應配置和培養網絡輿情人才隊伍,挑選具有媒體、網絡技術、法律業務背景的干警,組建復合型團隊。定期組織業務培訓,提高應對水平,發現網絡負面報道時及時有力地處理應對。
總之,要通過多方努力引導公眾多關注法院和法官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精通業務的事實,為公眾傳遞司法的正能量,從而拉近公眾與法院的距離,提升法院在輿論中的“第一印象”,使得法院在突發事件中能夠掌握輿論的制高點。
[1]潘俊秀:《法院負面輿情應對策略研究司法統計分析》, http://xnqf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12/id/2402327.shtml;
[2]梁雪云:《網絡輿情的分析與研判機制研究》,人民網,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