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明韜 王臻寧夏警官職業學院
寧夏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適用研究
——以檢察機關為視角
陡明韜 王臻寧夏警官職業學院
本文從檢察視角出發對寧夏未成年人犯罪檔案封存制度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總結當前未成年人犯罪檔案封存制度中存在適用范圍窄、法律沖突、監督體制不健全、封存制度實際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因此,未來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應從范圍、程序、查詢等角度去完善,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更好地融入社會。
未成年人 檢察機關 犯罪檔案封存 完善
通過對國際社會司法的立法狀況的了解得知,世界各地對于未成年人犯罪信息的記錄和封存方式愈加完善,國外學者對未對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和記錄封存方面給予以更多的研究。而我國雖在新的《刑事訴訟法》當中對未成年人的犯罪信息和記錄封存方面的制度進行了規范,但在制度建設方面上仍處于探索中,具體條文的操作性不強,在實踐的操作中,還有諸多問題。為了更好的貫徹少年司法理念,本著“教育、挽救、感化”的原則,有必要對現行的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制度進行深入研究。本文選取了檢察機關為調研對象,深入寧夏各級檢察機關,了解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制度在刑事訴訟各階段的實施情況,探究該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并尋求改進現行制度的路徑。
(一)適用對象
未成年人在犯罪時,由于其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欠缺對事物正確判斷的能力,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自己由于有“案底”,其就業、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對該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犯罪時未滿18周歲,判處五年及以下有期徒刑的罪刑犯罪記錄予以封存。該罪刑屬于較輕罪刑,其主觀惡性較低、對社會造成的危害較小。
對于檢察機關而言,除了上述法律規定的情形,適用對象還應當包括相對不起訴和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二)適用內容
在滿足犯罪記錄封存的條件之后,應對相應的犯罪記錄進行封存。在我國的司法機構中,主要封存的內容是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包含在刑事訴訟階段的各載體。在司法實踐中,大量的案件記錄和犯罪過程都如實的記載在各類案卷和法律文書中,例如偵查機關偵查,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批準逮捕、提起公訴,法院審判等階段和環節所出現的各類卷宗。同時,現在除了紙質的資料,還有公、檢、法、司機關通過辦案軟件所留存的電子文書、電子卷宗及數據庫。
(三)適用效力
犯罪記錄在封存后產生的法律效力,在理論界和實踐中有較大爭議。目前存在兩種觀點。一是,絕對的消滅學說,一旦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封存,即依法宣告和判處有罪的事實不存在,那么在形式和實質上犯罪行為歸于消滅。也不存在累犯的情形,可以適用緩刑和假釋。在訴訟程序上,不得作為從輕處理的阻礙,在法庭審判中,也不能作為品格證據在庭上出示。二是相對的消滅狀態,即通過對犯罪記錄的相應處理和封存,從客觀的角度上改變了對前科法律性的評價,但是實際上犯罪的事實仍舊存在。
2013年最高檢修訂了《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在修改后刑訴法規定基礎上,細化了封存程序:一是關于封存程序的啟動,規定人民檢察院收到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后,只要符合有關條件,即自行啟動犯罪記錄封存程序;二是關于具體操作要求,規定人民檢察院要將擬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卷宗等相關材料裝訂成冊,加密保存,不予公開,并建立專門的未成年人犯罪檔案庫,執行嚴格的保管制度;三是關于封存的效力,規定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一旦封存,終身有效,除了發現不符合封存條件而解除封存的外,人民檢察院不能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也不得提供未成年人有犯罪記錄的證明,除非是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四是關于查詢封存的犯罪記錄,司法機關或者有關單位需要查詢犯罪記錄的,應當向封存犯罪記錄的人民檢察院提出書面申請,人民檢察院應當在七日以內作出是否許可的決定。對符合法定查詢條件的,在查詢范圍內提供犯罪記錄,并告知其保密義務;對不符合法定查詢條件的,依法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
寧夏檢察機關在機構設置上,自治區和地級市均成立未成年檢察工作辦公室,而基層檢察工作則分別指定在銀川市興慶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吳忠市利通區、中衛市沙坡頭區、固原原州區。
2016年6月,為了進一步規范公、檢、法、司對涉案未成年人的犯罪紀律封存和相關查封行為,依法保護涉案未成年人的權利,弱化標簽效應的影響,使涉案未成年人更好的回歸社會。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寧夏回族自治區公安廳、寧夏回族自治區司法廳研究制定了《關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若干意見》,從封存的內容、封存的對象、封存的查詢、違法披露未成年人犯罪信息等方面進行了規定。但是經過調研發現,現在寧夏的未成年犯罪封存制度仍然規定的較為粗放,有些規定較為原則,操作性不強,實際執行起來還有些障礙。
2013年至2017年6月,寧夏檢察機關共對808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開展社會調查,對1812名未成年被告人、被不起訴人的犯罪記錄實施封存。嚴格貫徹落實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特殊制度規定,切實提升了幫教、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工作水平和效果。
(一)未成年人犯罪檔案封存制度適用范圍籠統
我國現行的法律以及規范性文件中并未涉及被判處五年以上刑罰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的處理辦法,這類未成年人仍將作為一名有前科人參與社會活動。社會組織機構能夠輕易知道其犯罪記錄,導致社會組織和個人“戴有色眼鏡”看待有前科的未成年人。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只對罪行較輕的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這種做法過于片面,在范圍上也過于狹窄,違背了少年司法理念和保護、重塑未成年人價值觀的初衷。
此外,從國際社會處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通行的做法來看,都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為原則。《日本刑法典》對于刑罰已經執行完畢或者被免除執行的人,判處監禁以上刑罰的,經過十年,判處罰金以下刑罰的,經過五年,被宣告免除刑罰的,經過兩年,犯罪前科予以消除。可以見得,很多國家在啟動犯罪記錄封存上不考慮未成年人的社會危害性性,不區分重罪與輕罪,只是在啟動程序、啟動條件以及考驗期上存在不同。
(二)未成年人犯罪檔案封存監督機制不健全
目前現有的法律法規中對未成年人犯罪檔案封存監督機制缺乏有效的操作規定。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在整個體系運行和管理的過程中涉及到的人員范圍、單位相對較為廣泛,涉及到公、檢、法、司多個主體。在監督主體、監督程序和監督責任上現在的立法還不完善。僅有的司法解釋出現在《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第69條規定:“人民檢察院發現有關機關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應當封存而未封存的,不應當允許查詢而允許查詢的,或者不應當提供犯罪記錄而提供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檢察院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對監督細則缺乏規定,就是在地方規范文件中也很少見到監督制度的細化規定,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不力。
(三)查詢條件不明確
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和信息的封存對未成年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對犯罪信息的封存主要是對社會媒體方面不良信息傳播進行控制,但是對司法和公安機關并非是完全的封存。在《未成年人預防法》中,第四十八條給出的規定是:依法免除和減輕刑事處罰執行完畢的未成年人,在復學與就業的方面和其他未成年人應享有同等權益和權利,而任何單位和組織不得予以歧視。但是按照《律師法》、《公司法》、《證券法》等規定,有犯罪記錄的人員不能在一定規期限內從事相關的行業。當這些單位和組織對其犯罪記錄進行查詢時,能否準許查詢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規定。
(一)構建一元化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管理模式
根據我國《關于建立犯罪人員犯罪記錄制度的意見》中已經對我國各個國家機關全面協作,建立全國統一的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管理制度的思想進行了有效的探索,這將有助于國家相關部門充分掌握犯罪人員的信息,對其犯罪人員的信息、檔案等實施國家統一犯罪記錄制度管理,采用刑事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度關系,改進和完善當前我國現行的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管理規定,對未成年犯罪人員的合法權利進行維護。
在構建一元化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庫。依靠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各自依靠本系統現有資源建立起的數據庫,逐步實現犯罪人員信息的網上錄入、查詢以及文件的傳輸,實現犯罪人員信息的共享。
(二)擴大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的適用范圍
首先,現行法律規定“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罰”范圍規定較小,對輕罪之外的其他情形沒有納入保護范圍,還是在就業和生活等方面設置了障礙,和國際上保護未成年利益最大化原則相矛盾。建議取消只有輕罪才能適用的限制,擴大適用范圍,只要未成年沒有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販毒、故意殺人、強奸等嚴重的暴力犯罪,未成年檔案封存制度都應當適用。在適用的同時,設置一定的考驗期,在法律的規定下,未成年可以健康成長,也不缺少一種警示和教育作用。
其次,按照“舉重則以明輕”的原則,對于“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罰”的犯罪行為適用。那么對于危害社會較輕的違法行為也應當納入封存的范圍。對于行政拘留、強制隔離戒毒存在的違法前科的未成年人,可以參照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適用。這樣才能不斷擴大受保護的未成年人的范圍,才能夠為更多的未成年人去除違法犯罪者的“標簽”,以平等的狀態回歸社會。
(三)解決法律層面上的沖突矛盾。
一些法律明確規定受過刑事處罰的人不能從事相關職業,比如法官、檢察官、律師、人民警察、教師等,《公司法》也規定受過刑事處罰的在一定期限內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等職位,未成年就業選擇收到限制,使立法初衷應有之意大打折扣。建議在之后的立法或修改法律中盡快解決立法沖突,建立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的保障機制,確切的說,就是要修改民事法律、行政法律中就業與犯罪記錄相矛盾、相沖突的法律法規,建立更加科學、完備、嚴密的法律體系,尤其是剝奪青少年某些就業權利的規定,一定要協調立法。這才是新《刑事訴訟法》關于未成年人特別程序規定的立法初衷,實現對未成年人利益保護的最大化。
(四)明確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制度的監督主體
將檢察院設定為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制度的監督主體有利于對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其一元化管理制度體系制定的基礎上,明確在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機制中監督角色的責任,從而更加公正的實現檢察院的監督主體位置。其重點監督內容是封存程序,對于造成重大后果的或者不良影響的,檢察院向違背程序的主體制作違法通知書或者書面檢察建議。檢察機關嚴格履行職責,使未成年人檔案封存制度科學、協調統一落到實處。
(五)將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進行分級管理納
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制度應具有平衡社會公益需要和個人私益之間的效果。最佳的效果是既能夠保障社會公眾的犯罪預防機制,也能夠削弱未成年犯罪記錄對其不利影響。因此,在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制度管理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也需要從該方面入手,將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分級納入制度的完善中,從而有效的利用檔案封存的實現對其主體的保護政策,實現未成年犯罪檔案封存制度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為個人成長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1]周軍高維儉.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制度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
[2]沈志先.未成年人審判精要[M].法律出版社,2013.
[3]宋英輝.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劉清生.規范與事實之間的沖突與彌合: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未來走向[J].中國刑事法,2013(05).
[5]張麗麗.從“封存”到“消滅”——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之解讀與評價[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02).
[6]馬艷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實踐設想[J].法學,2013(07).
注:本項目為2016年度寧夏法學會研究課題項目(2016NXFXH20)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