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秀云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財務處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創新探究
衛秀云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財務處
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主體中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但長期以來始終面臨的融資渠道狹窄不暢的困境,嚴重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金融憑借大數據、搜索引擎、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工具,拓寬了中小企業融資途徑,降低了融資成本,提高了融資效率,比較有效地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融資困境,盤活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僵局。
互聯網金融 中小企業 融資
在“互聯網+”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時代,金融業互聯網化,互聯網金融化,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高度融合催生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互聯網金融。顧名思義,互聯網金融就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是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基于網絡平臺的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具有平臺金融、信息金融、普惠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異于傳統金融的金融模式。它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以及被用戶廣泛熟悉接受的基礎上,為適應用戶新的需求自然而然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是利用網絡平臺、大數據、云計算和搜索引擎等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務進行的一場前所未有的創新。
目前,蓬勃發展的互聯網金融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第三方支付平臺模式、P2P借貸平臺模式、大數據金融模式、眾籌模式、金融服務平臺模式、互聯網金融門戶模式,大數據征信模式和供應鏈金融模式。這些新型的融資模式打破了傳統金融經營模式的壟斷地位,其市場定位主要聚集在“小微”層面,具有“交易筆數海量,單筆金額小微”的特征,在小微金融領域具有突出的優勢,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傳統金融覆蓋面的空白。
根據2011年6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頒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中小企業包括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結合行業特點,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各行業的具體標準稍有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該標準不僅在企業劃型中增加了“微型企業”一類,還將個體工商戶也納入標準范圍。
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主體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是現代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廣泛的社會經濟基礎,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有資料表明,我國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業占97.3%,提供的城鎮就業崗位超過80%,創造了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60%的最終產品和服務,上繳利稅達50%,同時,完成發明專利的65%、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的75%以上以及新產品開發的80%。中小企業創業成本低,就業彈性空間大,就業方式靈活,其單位投資的就業容量和單位產值使用勞動力彈性明顯高于大型企業,是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也是改善民生、增加稅收、穩定社會、促進經濟增長、推動創新的基礎力量。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與結構調整,關系到促進就業與社會穩定,關系到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
眾所周知,作為市場經濟主體,一般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時常會遇到資金短缺的情況,有關資金的籌集渠道、方式以及融資規模決策自然成為所有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總的來說,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呈現出量小次多的顯著特點,和國內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單次融資金額較小,融資頻率偏高,同時融資期限較短。在長期以來困擾和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眾多障礙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中小企業籌集渠道狹窄、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短缺,“融資難”、“融資慢”和“融資貴”問題表現突出,這其中又以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為著。
一般來說,企業融資的渠道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其中內部融資有多種途徑.包括盈余基金轉化為資本、股東投入資本金、留存收益轉變為投資金額。外部融資則包含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常見的直接融資方式主要包括在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和債券,而間接融資則以銀行貸款為代表方式。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普遍較小,經營風險又比較大,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差,難以取信于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通常無法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等方式直接募集發展所需資金,其融資渠道相對單一,主要采取的是內源融資。受限于企業經營規模及企業股東自有資本的有限性,內源資本的補充能力有限。當企業面臨重大發展機會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或者企業由于經營困難而出現虧損,造成資金狀況緊張時,內源融資根本不足以支持其持續發展,企業就只能求助于外部間接融資方式。長久以來,我國傳統金融行業始終遵循謹慎原則,根據企業的經營業績、內部結構、管理水平等因素評定企業信用等級,這種信用等級體系的設計及運行重點在于控制銀行自身風險因素,直接結果就是金融機構更偏好于將資金借給規模較大、經濟效益較好的大型企業,而中小企業所能獲得的資金支持非常有限。有研究表明,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金額與其資產總額、營業收入以及經營年限存在正相關關系,即資產總額越大、營業收入越高、經營年限越長的企業獲得貸款的概率越大,獲得貸款的規模也越大。據有關統計,超過62.1%的小微企業根本無法獲得任何形式的貸款,只能依靠企業自有資金和留存收益來彌補經營發展所需資金缺口;其余37.9%的可獲得貸款企業中,有超過80%的企業在最近一年內的貸款經歷不到兩次,僅有3.7%的企業獲得5次以上的貸款機會。部分企業通過以上兩種途徑仍然無法彌補其資金缺口之后,往往退而選擇融資成本極高的民間借貸資本來解決企業發展的燃眉之急。這種俗稱“高利貸”的融資方式在浙江溫州一帶的中小企業中比較活躍,其高昂的資金成本又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經營困境。當宏觀經濟形勢出現波動時,斷貸、跑路的現象頻出也就不足為奇。
(一)拓寬融資渠道,擺脫“融資難”困境
有學者提出,互聯網金融模式既有別于由商業銀行提供的間接融資,也不同于從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從而將其歸屬于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它不需要傳統商業銀行等中介機構在資金供求雙方之間牽線,從融資模式角度分析,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模式本質上更接近于直接融資模式,。它借助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和搜索引擎等互聯網技術工具,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網絡貸款、在線理財、眾籌等渠道獲取企業的各種經營交易信息和數據,運用相關性趨勢分析,深度挖掘企業的融資需求和自身潛力,綜合整理分析后形成企業的風險評價控制數據體系,進而有針對性推出多元化、差異化的金融產品。中小企業在面臨內源資本不足又無法通過在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債券的困境時,互聯網金融的存在讓企業有了更大的融資渠道選擇空間,擺脫了對傳統金融機構貸款的單一依賴。有效解決了經濟轉型中供給側的失衡,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盤活存量資金,刺激增量資金。
(二)降低融資成本,緩解“融資貴”壓力
傳統的金融機構長期以來因中小企業“融資貴”而飽受詬病,這既有因金融機構出于風控管理考量而增加企業融資的擔保成本所致,也有因資金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而無形中推高企業融資成本的因素影響。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圍繞“搜索和比價”的服務核心,依托其強大的網絡技術優勢,通過對積累沉淀的大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加工,在互聯網平臺上自動歸集、匹配資金供給和項目需求信息,在資金供求雙方之間直接建立借貸關系,有效緩解了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企業融資成本壓力。此外,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是在網絡平臺線上完成,節約了營業網點的開設成本和運營成本,平臺運營成本的節約自然會為融資方成本的降低提供可能。
(三)加快融資速度,解決“融資慢”問題
互聯網金融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時,其效率遠高于傳統融資。互聯網金融改變了資源的配置方式,產品種類趨于多樣化,貸款審批趨于簡單化,操作流程趨于標準化,業務憑證趨于電子化,融資雙方的業務處理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完成,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和限制,真正做到無起點、無差別、全天候服務,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融資效率。
依托互聯網技術,運用互聯網思維,互聯網金融的強大創新能力顛覆了人們對傳統金融的原始認知,擺脫了傳統金融模式的種種限制和約束,將金融業務做得風生水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融資困境,盤活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僵局,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壯大提供了必要的、適度的、經濟的同時也是適時的資金支持。可以肯定的是,如同互聯網金融本身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一樣,未來必將會涌現出更豐富、更多樣化的新興互聯網金融模式,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必將從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盛宴中獲益匪淺。
[1]張博陽.互聯網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以余額寶為例[J].商業會計,2016(01):42-44.
[2]林新梅.互聯網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分析[J].江蘇商論,2016(12):28-30.
[3]王亮.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及問題分析[J].現代商業,2017(18):64-66.
[4]高輝.互聯網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優劣勢探究[J].中國市場,2016,(07):138-139.
[5]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
衛秀云(1972-),女,注冊會計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在讀碩士生,供職于北京科技大學財務處,研究方向:企業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