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延群
曹操在《步出夏門行》詩中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意思是說老馬伏在槽邊,仍有奔跑千里的志向;有事業心的人老了,進取的雄心永不停止。詩里的“志”和“心”,都是表示精神狀態的。
當今時代,社會的進步使人的壽命得到了延長,60歲健步如飛、70歲鶴發童顏、80歲精神矍鑠者比比皆是。他們不甘老,不服老,雄心勃勃:或“余熱無窮”期,要干一番事業;或“老有所為”,立志寫鴻篇巨作;或“永葆青春”,要與小伙子比拼精彩……這是令人羨慕的,但也要從實際出發,不蠻干,不逞強,這樣才能在長壽的大道上繼續前行。
有這樣一個老人,從廠長之位退下后,不甘寂寞,憑著他的精明、干練,另起爐灶,辦起了一家民營企業。他身兼生產、采購、銷售數職,風風火火地走南闖北,幾年下來,擁有了私家車、別墅,正當他躊躇滿志、再展宏圖之時,竟在一天的凌晨因心力衰竭而猝然離世。一位著名經濟學家退休后,急于完成一部經濟學專著,終日伏案寫作,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終因過于勞累,半年后猝然離世,專著也未完成。畫家陳逸飛已逾六旬,不顧患病仍執導拍片,結果力不從心,倒下了。前車之覆,后車之鑒,這些教訓值得吸取。
人老了,精神可以不服老,可身體不能不服老。老年人畢竟上了年紀,按照自然規律,身體的某些零部件已經出現磨損,甚至發生故障,如果你不服老,硬要像青年人那樣拼搏,便會顯得力不從心,乃至發生意外。
“今年20,明年18”,那只不過是廣告用語,人哪有越活越年輕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有詩云:“歲老豈能充上駟,力微當自慎前程。”意思是說,人到了老年,怎能還把自己當成最好的馬,能力已經弱了就應該慎重考慮事業前途。上了年紀,知老、服老,才有利于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