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立萍
【摘要】水稻紋枯病是水稻常發性和重發性病害之一,其發生危害程度已遠遠超過水稻稻瘟病、條紋葉枯病等,成為水稻第一太病害,給水稻高產穩產帶來嚴重威脅。
【關鍵詞】水稻;紋枯病;重發;防治
一、水稻紋枯病連續重發原因
1水肥管理不當:長期深灌擱田過遲、不徹底,偏施、遲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長,均會促使水稻紋枯病發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2防治時間偏遲:水稻紋枯病一般在分蘗后期至抽穗期發病最盛,分蘗盛期至孕穗期為橫向擴散,隨后進入垂直擴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發展達到高峰期。根據紋枯病的發生特點,生產上應在水稻分蘗期發現病株后(病穴率達15%以上)就及早用藥,以防止水平擴散。適期早用藥,一是早期水稻群體少,水稻尚未封行,藥劑容易噴啉到紋枯病發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顯著提高。但傳統農業栽培時,防治時間往往偏遲,待發現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重治蟲、輕防病。部分農戶對病害的發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預防工作認識不足,認為同害蟲一樣發生后打藥既可控制,往往是發病初期不用藥預防,等病害發生嚴重后,則病害已難以控制。同時,一些農藥經營者為了以低價贏得競爭市場,在防治藥劑配方中不用或減少殺菌劑使用量;二是早期病情較輕用藥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3防治噴水量過少:大多數農戶防治水稻病蟲噴霧藥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僅為正常防治要求藥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藥。對紋枯病還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藥,則對紋枯病防效甚微。
4水稻直播面積的激增:水稻栽培方式呈現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機插秧、直播稻等多種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節本等特點,面積直線上升部分地區直播稻種植面積比例高達80%以上,加重了水稻紋枯病的發生與危害。(1)直播稻多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確定,田間通風透光性能差,為紋枯病發生創造適合的小氣候(2)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種植密度高,藥液難于噴淋到水稻基部,藥劑防治效果下降(3)直播稻種植密度高,水稻群體大,個體發育差,從而加重其紋枯病的發生與危害。
5防治藥劑選用不當:井岡霉素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主要藥種,該藥具有內吸傳導性_兼有預防和治療作用,但其持效期較短,在近年來水稻紋枯病發生嚴重的情況下,井岡霉素的防效更是難以保證。
二、發生危害特點
1發病面積大受氣候異常因素影響,各稻型紋枯病發生危害普遍較為嚴重。雜交中秈稻由于施肥量相對較少,且雜種優勢的存在,對紋枯病的耐害性較強,雖然部分田塊病情嚴重。但田間很少出現紋枯病“透頂”現象。而粳稻品種多數感病性強。加上施肥量高,紋枯病垂直發展迅猛。危害程度較重,嚴重發生田塊發生“透頂”現象普遍。從田間調查看,紋枯病嚴重危害的均為粳稻品種。
2發病期推遲由于水稻輕型栽培面積的擴大和水稻群體質量栽培技術的推廣。使得水稻播栽期推遲、水稻基本苗下降從而相應推遲了水稻紋枯病發病的盛期。但由于前期水稻群體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體在短期內急劇上升,惡化田間小氣候,同時由于水稻體內氮素代謝旺盛,水稻紋枯病病情呈垂直發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發期縮短。
三、綜合防治
1推廣水稻高產高效栽培雖然直播稻有省工、節本的優點。但其產量潛力低、生產風險大、生態不友好,且雜草稻威脅大,紋枯病等病蟲防治難,應予以控制。應積極推廣水稻機插秧栽培方式。機插秧增產潛力高、穩產、高產,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遲,水稻紋枯病發生顯著減輕。同時由于行距大,病蟲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顯著提高。
2加強水稻栽培管理
(一)科學灌水:改變長期深灌的做法,實行淺水勤灌,分蘗后期要適時擱田,以降低株間濕度,控制無效分蘗,控制過早封行,促進稻株生長健壯。
(二)合理施肥: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種特性合理施肥,增強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鉀三要素的配合,農家肥與化肥、長效肥與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長和提早封行。
3抓藥劑防治采取“前壓、中控、后保重點”的藥劑防治策略。分蘗到拔節期控制病害水平擴展I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擴展;抽穗灌漿期保護功能葉不受侵害。
(一)正確噴藥:在水稻中后期田間比較郁蔽的情況下防治水稻紋枯病應適當加大用藥量,并加足水量噴粗霧,用水量要達到750~900kg/hm2,將藥液淋到紋枯病發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二)科學選藥:水稻紋枯病的防治藥劑應選用井岡霉素與枯草芽孢桿菌,或蠟質芽孢桿菌,或己唑醇的復配制劑、苯醚甲環唑與丙環唑的復配劑、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長效、高效藥劑。以提高對紋枯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