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糧食安全問題現如今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因為它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糧食;安全生產;問題;解決方法
一、糧食安全生產現狀
糧食生產資源約束增強,糧食供求平衡壓力增大。我國耕地和糧食耕種面積逐年減少,耕地質量不斷下降;糧食食生產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經營方式落后,糧食生產力水平較低。居民糧食消費結構升級,糧食社會需求結構矛盾比較突出。從糧食消費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看,口糧在糧食消費中的比例逐漸下降。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由主要依靠谷物的數量型向肉蛋奶等質量型轉變,引發了飼料糧消費的快速增加。同時由于新興生物制藥、食品加工、釀酒及燃料乙醇等行業的高速發展,推動了工業糧消費的不斷提升。由此可以看出,隨著人口的增加,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升級及糧食生產資源約束加強,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我國糧食供需還將處于緊平衡狀態,糧食社會需求結構性矛盾將會日益突出。
二、影響糧食安全生產的因素
國內糧食生產環境因素。第一,國內自然資源環境對我國糧食安全產生影響。首先,耕地面積是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我國糧食耕地面積由于受到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耕地面積減少速度大大超過了糧食單位面積生產速度。其次,我國水土資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影響到我國糧食生產。最后,由于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國糧食生產也受到一定的波動。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因素。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對我國糧食生產的支撐作用還有很大空間可供挖掘。另一方面,我國耕種機械化程度不高,與發達國家很有很大的差距。第三,農村市場勞動力資縮減。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發展,帶動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的增長,就業機會也逐漸增多,為了增加收入,農村勞動力紛紛走出農村,尋找致富途徑,農村缺乏足夠的優秀強壯勞動力。
三、糧食安全生產面臨的問題
由于受到國內農業生產環境因素,農業生產成本,國際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生產還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未來我國糧食生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1糧價上漲并沒有使得農民增收,對糧食生產促進作用有限。自從我國進行農業改革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為農民減負,取消農業稅并給與農業生產補貼,糧農的賬面收入是提高了,但與此同時,農業生產成本也大大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并沒有得到多大改善,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沒有明顯的提高。
2糧食生產投入因素配置難度加大。主要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加劇帶來的糧食生產用地減少,水土環境污染加重,自然災害的頻發,農村市場勞動力減少及老齡化趨勢,這些因素都將對我國未來糧食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糧食生產必備資源的如何配置,糧食生產資源如何有效利用,這些都是未來我國糧食生產必然要解決的難題。
3糧食需求的結構性增長問題。首先,我國人口每年都出現一定程度的增長,這些增加人口對糧食需求呈現剛性增長趨勢;其次,我國城鄉人口在糧食消費結構上逐漸從數量向質量轉變;再次,飼料用糧及工業用糧也逐年增加;最后,糧食用于生物燃料制造逐漸得到推廣。如何平衡糧食需求增長的結構性問題是擺在我國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四、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解決方法
1利用國際市場,最大程度地降低糧食安全的風險。我國糧食供給內生性極強、外向型不足,國際糧食市場滿足我國糧食供給的空間有限,不能依靠國際市場來填補我國糧食的缺口,必須堅持實行糧食立足國內、自給自足、適當利用進出口調劑余缺的方針,保障我國糧食市場的供求平衡,降低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同時,開展多元化的國際糧食貿易,破除國際資本壟斷。要同多個糧食貿易出口國建立自由雙邊貿易和開展援助活動,在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建立農產品貿易機構,進行國家與地區間互惠的糧食生產貿易合作,實施多樣化的農產品貿易,減輕我國糧食需求壓力。
2優化生產環境,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首先,要穩定糧食耕地面積,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糧農積極性。政府在工業化用地,城市化用地以及農業用地的問題上要起到調控的作用,嚴格保護農業耕地,防止出現各類建設用地侵占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改善灌溉,提倡農業種植機械化,促進農業規劃、集中化經營,提高農業種植水平,以此帶動糧農生產積極性。其次,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種植科技含量。在糧食生產上要改變以往的粗放式經營方式,利用科技水平,科學種植,以科技帶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增加糧食生產中的科技投入,建立優秀的科技生產隊伍,推廣糧食生產新方式,新模式。
3聯社糧食安全的政策保障體系。首先,健全糧食生產與采購的保護措施。如:繼續加大惠農政策,完善農業生產扶植體系,依靠政策激勵與價格引導調動糧農生產積極性等。其次,完善糧食安全金融保障體系。對設計糧食生產、流通、運輸等環節的配套金融服務要不斷深化,提高對糧食生產環節的金融支持。再次,加強農業政策保險體現建設,在信貸支持和保險兩個方面為糧食生產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建立健全糧食儲備體系。要根據我國糧食供求狀況合理確定糧食儲備數量,建立系統化的糧食吞吐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