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
前段時間熱播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塑造了一個正能量滿滿的領導干部形象——易學習。
劇中,易學習用十張規劃圖濃縮了他扎根基層20多年的奮斗歷程。這十張圖,生動展現了一個低調務實、少說多干、敢于擔當、積極作為的黨員干部形象。
藝術源于生活,像易學習這樣的干部,在現實生活中大有人在。
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就是這樣一個代表。入黨25年來,廖俊波在每一個工作崗位都傾心盡力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當事不推責、遇事不避難,時刻想著如何讓老區人民盡快脫貧增收,常年奔忙在項目建設、園區開發、脫貧攻堅工作一線,以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贏得了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廣泛贊譽。
在重慶,也有不少這樣的好干部。比如,梁平區虎城鎮黨委原書記鄧平壽扎根偏遠艱苦農村30多年,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他任虎城鎮主要領導1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增長8倍、工業總產值增長6倍多、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倍多,農民純收入增長5倍,全鎮基礎設施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卻總是一身布衣,一雙膠鞋,一個帆布挎包,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田坎書記”。鄧平壽同志的事跡經本刊2007年第3期隆重報道后,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他被中共中央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新近出版的《黨員文摘》刊發的一篇文章,也講述了這樣一個干部的故事:被譽為“當代愚公”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任村干部期間,領著村民用鋼釬鑿、風鉆敲,歷經30余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天渠”,讓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其故事詳見2017年第7期《黨員文摘》)。
廖俊波、鄧平壽、黃大發,他們分別是新時期縣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的榜樣。在我們黨96年的奮斗歷程中,這樣的榜樣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有人用一個新詞來形容他們——“年份英雄”。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像“年份英雄”這樣的黨員干部,群眾怎能不交口稱贊!
當前,重慶的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決勝全面小康、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尤其需要“年份英雄”,需要“年份英雄”精神,需要向“年份英雄”學習。
向“年份英雄”學習,要學習他們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懷。廖俊波常說一句話:“幫老百姓干活、保障群眾利益,怎么干都不過分。”鄧平壽在《入黨志愿書》中寫道:“我要求入黨,不是為了名譽好聽,不是為了給人民當老爺,而是為了把自己的一切交給黨,黨叫我干啥就干啥。”黃大發在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后立誓:“決心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可見,“年份英雄”之所以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就是因為他們始終牢記黨的囑托,心中始終裝著人民,以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為最高追求,以干事創業、造福百姓為最大快樂。
向“年份英雄”學習,要學習他們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廖俊波、鄧平壽、黃大發這樣的“年份英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常年扎根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撲下身子、苦干實干。廖俊波常說,“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鄧平壽說,“農民的問題在地里,我坐在小車里,農民不會來找我說話辦事”;黃大發說,“不管有多難,就是拿命也要去換”。“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條件也比較艱苦,在一些人的眼里,有想法也沒辦法,很難出成績。然而,這些都不能成為逃避的理由。我們應該像“年份英雄”一樣,牢牢扎根基層,緊緊依靠群眾,吃得了苦,受得了累,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吹盡狂沙始到金,這正是“年份英雄”的本色。
向“年份英雄”學習,要學習他們敢闖敢干、勇于擔當的拼搏精神。“當官避事平生恥。”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敢拼敢闖的勁頭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如今,重慶未來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把壯麗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就要靠行動,靠擔當。我們要像“年份英雄”那樣,牢記責任、恪盡職守,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困難最多、矛盾最大的地方去,敢于正視肩上的責任,敢于直面工作中碰到的困難和挑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以實干促實績,以擔當促發展,為實現奮斗目標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動能,闖出一片新天地,開拓發展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