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時光荏苒,一轉眼,我參加工作已近兩年。
記得2015年剛到鄉鎮工作時,我是那樣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到了單位我才發現,基層工作是那樣的繁雜瑣碎,而作為一個“菜鳥”的我,對解決基層問題又是那樣的束手無策,內心充滿挫敗感。
幸好,茫然無措的我與《當代黨員》不期而遇。
說來真是巧,一天下班后,我無意中看到同事桌上擺放了一本《當代黨員》,那是2015年第9期。信手翻了幾頁,看到一篇名為《“追風”少年盧彥杰》的文章,我被深深吸引了。后來我把這本雜志仔細翻閱了一遍,發現不僅內容豐富、故事性強,亦不乏針對基層熱點問題的“干貨”,對于本領恐慌的我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從此,我便與《當代黨員》結下了不解之緣。
此后,我對每一期雜志都認真閱讀,也從中逐漸領悟到了基層干部自我提升的方法路徑,借鑒到了不少解決基層問題的實踐經驗,逐漸找回了自信與勇氣。
在《當代黨員》的“提醒”下,我時時刻刻告誡自己,要努力適應新的環境;要放下架子、去掉“驕嬌”二氣,干好組織交代的每一件事;要提升與群眾交流、溝通的能力,誠心實意做點事;要有團隊合作精神,對事業、專業方面的知識要不斷追求;要保持嚴謹的、能吃苦的學風,不斷向群眾學、向領導學、向同事學……
憑借《當代黨員》潛移默化的引導,我順利打開了在基層崗位上的工作局面。
如今,我已經從鄉鎮調入了區級部門工作,但《當代黨員》依舊如一位良師益友,時刻伴我左右。
有人說,擇書而讀的動力不外乎兩個——實踐倒逼和興趣使然。我想,我與《當代黨員》的結緣正是二者的“不謀而合”。
(梁平區委組織部干部 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