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紹軍+郎博

摘 要:通過對人民路站至文化宮站區間為地下區間進行監測,其目的是為了解周邊環境、隧道本身、圍巖動態的基本情況,以及驗證施工方的檢測數據,而在土建施工中,對工程本身及周邊環境重點部位實施的公正、獨立的監測,以期為相關施工企業提供有效的數據參考,同時,做到對每個工點的施工安全程度,進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也可為信息管理平臺提供準確的基礎數據。因此,詳細監控施工進度,管理做到有效掌握,既可增加資料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還可豐富經驗,為以后工程設計遇到相同類型時,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區間監測 方法 分析
中圖分類號:U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6(a)-0012-02
首期工程人民路站至文化宮站區間為地下區間,線路沿北京路走向,位于北京路路中。北京路路面寬40 m。區間沿線地形平坦,地面標高為1891.8~1892.7 m,區間線路兩側主要為居民住宅小區、商用樓,建筑層數2~20層不等,以10層以下居多,局部建有20層左右建筑。施工隊于2013年1月26日—2013年5月20日,對人民路站~文化宮站盾構區間進行了第三方監測。
1 道路、地表沉降監測
1.1 高程基準網布設形式
該項目道路、地表沉降變形監測高程基準網(點),以昆明地鐵工程首期2號線精密水準網為基礎建立,起始并附合于地鐵施工精密水準點上,監測基準網由精密水準點和工作基點組成。根據現場情況,從昆明地鐵工程首期2號線精密水準網選取2個二等水準點DTBM26、DTBM27A作為水準基準點,整個水準網有定期復測工作。根據隧道監測點的具體位置分布及監測對象分布情況,在隧道影響范圍外,布置了G1、G2、G3共三個沉降觀測工作基點,每月將工作基點與精密水準點進行聯測,聯測中未發現工作基點有明顯沉降或隆起,可以保證監測工作滿足精度要求。監測過程中根據測點位置和工作基點位置,采用閉合水準路線形式開展監測工作。
1.2 測點埋設及技術要求
埋設及技術要求如表1所示。
1.3 監測方法、數據采集及數據處理及分析
采用幾何水準測量方法用于地表沉降監測中,觀測時的電子水準儀,使用的是Trimble DINI03,而外業觀測則是利用其自帶的記錄程序進行相關數據的采集。
高程基準點的確定要經過多次復測,當確定其狀態穩定時才能記錄使用。基準網復測時,往返較差及環線閉合差滿足在±0.3 mm(n為測站數)以內,每站高差中誤差在±0.15 mm以內,具體觀測要求見《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監測網技術要求。
監測點觀測按《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監測網技術要求觀測。
1.4 數據處理及分析
1.4.1 數據傳輸及平差計算
觀測原始數據,是通過電子水準儀自帶記錄程序進行觀測后形成的,然后利用數據傳輸處理軟件,將原始數據傳送到電腦,經過檢驗,確定合格后,通過專用水準網平差軟件(清華NASEW)進行嚴密平差,得出各點高程值。
平差計算如下:(1)使用穩定的基準點為起算,并檢核獨立閉合差及與2個以上的基準點相互附合差;(2)使用清華NASEW平差軟件,平差方法采用驗后定權法,迭代次數為6次,直接高差為0.000 1,間接高差為0.000 1,進行平差計算;(3)平差后數據取位應精確到0.1 mm。
通過變形觀測點各期高程值計算各期階段沉降量、階段變形速率、累計沉降量等數據。
1.4.2 變形數據分析
第一,監測點穩定性分析。
(1)以穩定的基準點為基礎,進行監測點的穩定性分析,并于現場確認測點無人為、機械破壞或車輛碾壓。
(2)相鄰兩期監測點的變動,通過比較相鄰兩期的最大變形量與最大測量誤差(取兩倍中誤差)進行,當變形量小于最大誤差時,可認為該監測點在這該周期內沒有變動或變動不顯著。
(3)對多期變形觀測成果,當相鄰周期變形量小,但多期呈現出明顯的變化趨勢時,應視為有變動。
第二,監測點預警判斷分析。
(1)對比階段變形速率、累計變形量與控制標準。變化量與變化速率統稱“雙控”,以下統稱雙控指標。
當雙控指標均小于監控量測控制值的70%時,則為正常狀態;
當雙控指標均大于或其中之一指標大于監控量測控制值的70%時,發布黃色監測預警;
當雙控指標均大于或其中之一指標大于監控量測控制值的80%時,發布橙色監測預警;
當雙控指標均超過監控量測控制值,或實測變化速率出現急劇增長,發布紅色監測預警。
(2)如顯示數據已達警戒標準,可利用巡視信息,分析和研究施工進度和措施情況,對周邊環境及支護圍護的穩定性進行判斷,最后判斷問題所在;
(3)通過分析,如確定發生異常狀況,應及時通知相關部門并找尋應急方案解決狀況。
第三,監測數據成果規律分析。
(1)通過繪制時程曲線圖、監測橫斷面圖、監測縱斷面圖,并結合同一斷面位置的所有測項,對監測數據的變化規律、影響范圍進行分析。
(2)通過查看檢測數據變化對施工工序及工法是否產生影響,結合外界因素及地層條件進行分析。
(3)結合類似工程經驗判斷,出現異常現象,提出補測(探)措施,并加密監測。
2 建(構)筑物沉降監測
2.1 高程基準網布設形式
該工程建(構)筑物沉降變形監測與道路、地表沉降監測基準網(點)共用,將建(構)筑物監測點納入其中構成閉合環。
2.2 測點埋設及技術要求
2.2.1 工作基點及測點埋設方法
以下是鉆具成孔方式埋設的工作基點,首先,鉆具為Φ80 mm的工程鉆具,孔洞的大小為直徑約80 mm,深度>3 m,壓實孔底并將多余土渣清理干凈,孔洞內部澆灌適量清水進行保養;其次,在孔洞內澆灌標號>C20的混凝土,并利用振動機工具使之均勻密實,保持地表與混凝土頂端的距離應<5 cm左右,將>80 cm的鋼筋插入孔中心,大約露出1~2 cm在混凝土上方;最后,在上部加蓋鋼制保護蓋并養護15 d以上。
埋點形式,是由不同的建(構)筑物測點標志、不同的檢測對象而決定的,如鉆孔埋入標志測點方式針對的就是框架和磚混的結構。建(構)筑物上布設的測點采用鉆具成孔方式進行埋設,首先,在選擇的建筑物上采用電動鉆具打直徑為75 mm,深度約為120 mm的孔洞,將洞內多余殘渣清除干凈,澆灌入適量清水給予保養;其次,灌入適量的錨固劑并攪拌均勻后,插入觀測點標志;最后,再將標志與孔洞間的空隙,使用錨固劑填實并養護15 d以上。
2.2.2 埋設技術要求
在埋設建(構)筑物沉降測點時,應避開可能造成設標及觀測的障礙物,如電器開關和雨水管等,立尺的設立應與地面保有一定高度,與墻或柱面有一定寬度,如應高于室內地面0.2 ~0.5 m最為適宜。測點埋設完畢后,在其端頭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劑。
2.2.3 監測方法、數據采集及數據處理及分析
該監測項目監測方法、數據采集及分析處理同道路、地表沉降監測相關內容。
3 地下管線沉降監測
(1)高程基準網布設形式。該工程地下管線沉降變形監測與道路、地表沉降監測基準網(點)共用,將地下管線監測點納入其中構成閉合環。
(2)測點埋設及技術要求。該監測項目測點埋設及技術要求同道路、地表沉降監測相關內容。
(3)監測方法、數據采集及數據處理及分析。該監測項目監測方法、數據采集及分析處理同道路、地表沉降監測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 鄭強,吳迪軍,李劍坤,等.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第三方監測中的若干關鍵技術問[J].鐵道勘察,2007(6):33-35.
[2] 張振營.軌道交通BT工程第三方監測技術的應用[C].京港澳測繪技術交流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