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全球化與金融業規范發展”為主題的“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于6月3日至4日在清華大學順利召開,幾十位全球政、商、學界精英對經濟形勢、貨幣政策和金融服務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編輯注:留陳雨露照片位,后同)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以“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宏觀金融領域的全球共識和政策實踐”為主題,圍繞“正確處理好金融與實體經濟和結構性改革的關系”“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發展大普惠金融”以及“更加重視金融基礎設施的作用”等四個主題介紹了全球共識和中國實踐。
關于正確處理好金融與實體經濟和結構性改革的關系,陳雨露表示,要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總需求管理,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同時,要引導金融機構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也希望實體企業能夠立足自身的主業,糾正偏離主業盲目涉足金融業的傾向,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對金融資源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關于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方面,陳雨露強調,中國在探索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方面已經走在了國際第一梯隊,下一步要圍繞建立有效的系統性風險度量和早期預警機制、宏觀審慎管理工具開發、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協調配合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
關于發展大普惠金融,陳雨露表示,金融不能只為少數精英群體服務,而應更加關注民生、注重社會責任、關心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等重大現實問題。中國普惠金融總體仍然處于一個起步階段,構建一個廣覆蓋、低成本、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讓金融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普羅大眾還有大量艱苦的工作要做。
關于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陳雨露指出,要以法制化、市場化為方向,統籌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制定實施統一的準入、運營和管理的法規體系,更好地為市場主體提供高效的服務,支持貨幣政策順暢傳導,保證國家金融安全,促進金融體系穩定健康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李波表示,今年以來,為服務供給側改革,央行實施了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就是不緊也不松。他進一步解釋,不緊就是貨幣政策支持經濟正常、合理的增長,保持流動性的基本穩定,維護金融體系的基本穩定,防止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不松就是貨幣政策如果太松的話,僵尸企業、過剩產能就可能很難去掉。
李波認為,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要素市場進行市場化改革。要素市場包括資金、勞動力、土地市場等。金融服務供給側改革,就是要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就要通過擴大準入、放開價格、夯實基礎、加強監管這四個方面來實現。例如,在民營的準入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建設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放松管制可以考慮允許金融機構在服務收費方面更加自由;保證實體經濟、微觀主體、監管體制的健康,需要加強公司治理和內控。
以債務重組推動供給側改革
本次論壇的首次發布了《中國金融政策報告2017》。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兼院長吳曉靈介紹,報告以“建立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服務供給側改革”為題,從五個方面介紹了供給側的改革實踐和進展,并指出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是“三去一降一補”。
吳曉靈表示,中國經濟的整體杠桿率水平在全球是中等的、可控的,但是杠桿率的結構不合適,即居民杠桿率最低,政府的杠桿率尚可,而企業的杠桿率在全球最高。企業作為生產的主力,如果不能從沉重的債務中解脫出來,將不利于提高經濟效率。因而,在嚴厲控制政府債務率上升的同時,應努力進行金融改革,讓企業把杠桿率控制在適度范圍內。
報告建議:第一,鼓勵各類資產管理公司參與企業資產重組。應該由更多的市場化運作的資產管理公司來進行債務重組,特別是債權和股權的置換問題;第二,推進企業并購重組,優化企業結構。在企業收購、兼并的過程中,難免要用到各種金融工具,要有杠桿,但是杠桿要適度,規則要明確;第三,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展股權融資渠道。
基于債務重組對金融服務供給側改革有重要作用,信達證券董事長張志剛針對債轉股問題發表了看法。他認為,這次的債轉股和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債轉股相比有很大變化。上一輪的債轉股主要是報表重組,這次的債轉股應該是一個價值重構的過程,即通過市場化和法制化這兩個原則,由金融機構選擇有市場發展前景的企業進行債轉股,在轉股的過程中對現有的資產進行剝離和市場化的估值。他還表示,這一輪債轉股考慮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債轉股過程中,企業的過剩產能是不是真的能夠剝離和處置;二是轉成股權之后,銀行的持股公司是不是真能發揮股東的作用。
保險業如何服務于供給側改革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朱進元表示,保險業具有損失補償、風險管理和資金融通的功能。隨著整個經濟發展和保險業的進步,保險業的功能在不斷完善,特別是在信用征信、社會管理方面也衍生了一些新的功能。這些功能會在服務供給側改革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認為,在“十三五”期間,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巨災保險會呈現一個飛躍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在推出健康保險的稅收優惠政策、養老保險的順延政策,將會撬動保險業的一個大蛋糕即養老保險市場的發展。今后保險業的作用既會回歸保障,更會為我國供給側改革和健康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銀行業如何服務于供給測改革
交通銀行研究中心副總經理,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周昆平表示,銀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應該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同時根據“三去一補一降”的任務來開展改革。首先,要降低對于僵尸企業,特別是“兩高一剩”行業信貸的消耗,把更多的資源投到符合國家戰略的一些新興產業;其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為一些中小企業提供服務,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再次,提供更多好的產品,一是通過債轉股盤活存量,搞活增量,二是推動銀行業自身的改革,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責任編輯:孫惠玲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