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王菊
摘要:氣候債券是綠色債券中的一個重要品種。隨著我國在全國范圍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啟動,我國氣候債券將迎來快速發展契機,并將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本文介紹了國內外氣候債券的發展現狀,界定了我國氣候債券從產生到成熟的三個發展層面,并對發展此業務提出了建議。
關鍵字:氣候債券 低碳經濟 碳排放權交易
2017年伊始,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我國能源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問題仍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大市場化機制推廣力度,真正把節能減排轉化為企業和各類社會主體的內在要求。
作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及經濟發展的政策與行動的一部分,全國范圍內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將于2017年啟動。同時,《巴塞爾協議Ⅲ》對高信用等級債券的風險權重設置了更低的系數,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銀行等金融機構購買債券資產。氣候債券滿足了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發行者融資和債券持有者投資等多方需求,未來我國推出氣候融資債券將成為低碳經濟融資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此,對中國氣候債券市場業務進行界定研究很有必要。
氣候債券的提出
氣候債券最初的提出設想是為了鼓勵發展中國家投資清潔能源項目(CDM)。《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執行秘書伊沃·德博埃爾曾指出,氣候債券將主要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向投資者發行,屬安全性金融項目,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融資債券到期后能用來換取一定的溫室氣體碳排放的交易額度。為此,氣候債券倡議組織(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于2010年成立,作為國際非盈利組織,其目標是促進抗擊氣候變化的投資,是世界上唯一致力于調動100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以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其發債標準是確認募集資金的使用方式符合低碳經濟要求。氣候債券倡議組織與匯豐銀行自 2012 年開始每年發布氣候債市場發展報告,以跟蹤債券市場低碳融資的最新進展。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把氣候相關債券分為貼標綠色債券和未貼標氣候相關債券。貼標綠色債券指債券所募集的貼標資金指定用于已有的和新建的綠色項目。而未貼標的氣候相關債券是指收益用于綠色項目,但是沒有像貼標綠色債券那樣進行推廣,也沒有可以讓投資者追蹤收益用途報告機制的債券。
氣候債券組織標準(CBI標準)主要包括能源、建筑、工業、廢物污染控制和封存、交通、農業與林業、信息技術和通信、氣候變化適應等。CBI標準對綠色項目具體的行業分類比較細致,其中所包含的要求結合了支持債券認證的保證框架,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信息和保證,即確定該氣候債券的發行人符合氣候債券標準并堅持綠色債券原則。標準主要核心內容由通用要求、低碳貢獻、債券結構三部分構成。
氣候債券的發展現狀
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發布的《2016債券與氣候變化市場現狀報告》,截至2016年5月31日,全球氣候相關債券存量市場規模達到6940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增長了960億美元。其中運輸是氣候相關債券市場最大的主題,占所有債券存量的67%。能源、多領域分別占氣候相關債券市場總存量的19%、8%,其余為水、建筑與工業、廢棄物與污染控制和農林,共占市場規模的6%。
氣候相關債券中78%為投資級,即具有BBB-及以上評級。60%以上的債券存量由包括地方政府、多邊開發銀行或國有企業等發行。氣候相關債券市場中大約70%為10年期或10年期以上的債券。現有債券發行量中68%以上由規模在1億美元至5億美元的債券構成。
貼標綠色債券規模達1180億美元,占氣候相關債券市場的17%。對于投資者來說,綠色債券標簽提供了一種信號或識別方式,可以減少投資障礙,從而促進氣候相關投資的增長。貼標是推進氣候相關債券增長的關鍵。2015年,貼標綠色債券市場發行量超過420億美元,預計2016年的發行量可能會達到1000億美元。貼標綠色債券中規模最大的主題為能源、建筑與工業。
我國氣候債券業務的界定
截至2016年5月31日,中國的氣候相關債券市場規模為2460億美元,為最大發債國。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2015年底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年版)》,這是我國界定債券是否具備綠色屬性的第一個規范性文件,旨在鼓勵發行人安排對債券綠色資質的認證,并激勵發行機構及服務提供商進一步提高發行和服務能力。
氣候債券推出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在我國的實際應用中,主要在碳金融方面進行交易。在法律體系方面,國際相關協議及國內法律對企業排放有規定,強制企業減排,目前企業的關注點主要是對CDM比較感興趣,而對于自身富余的排放權可以用于發債、到市場中進行交易,尚缺乏意識。而且,在氣候債券市場上,目前交易的品種只有針對二氧化碳一種氣體的,品種單一,衍生產品尚缺乏,不利于碳排放權價格的形成、資源配置優化,進而也不利于氣候風險防范及溫室氣體減放。國內雖有少數與此相關的理財產品,但實際收益率明顯低于預期收益率,主要原因就是可交易的產品較少,投資者缺乏管理風險工具。基于此,有必要對我國的氣候債券進行梳理,研究界定標準及可涉及的發展方向,拓寬減排企業的融資渠道。
我國氣候債券業務從產生到成熟的三個層面
我國目前發行氣候債券的核心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支持行業的低碳耗能、提高市場對碳金融產品的接受度,根據以上需求可以對我國氣候債券的業務進行分類(見表1),從節能減排、區域經濟發展合作及金融市場完善、國家氣候風險管理三個層面進行逐級發展。
(一)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是發展氣候債券最直接的目的和業務內容,從碳排放量和減排模式角度發展業務,有助于直接推動國內減排及標桿企業減排模式的發展,加速企業粗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二)區域經濟合作及金融市場完善
從區域經濟發展合作及政府支持角度出發,通過銀行信貸、氣候債券等等金融產品促進低碳產業發展、擴充氣候債券業務的外延,達到成熟市場態勢。具體表現為: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及多方資本參與,降低相關業務的融資成本,形成區域聯動減排,促進減排項目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銀行信貸對氣候債券信任度大幅提升,國家為實現低碳產業的良性發展,推出多種措施促進債券市場健康發展,設計出多元化的金融衍生品,完善相關政策保障體系。
(三)國家氣候風險管理
當前,全球工業的高速發展對自然的破壞性已經到達臨界點,社會再造成本很高,迫切需要各國加強合作。中國隨著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換代,必將與世界經濟產生更加密切的聯系。而通過氣候債券產品、債券市場推動環境改善,可以使資本在國際間有效流動,通過杠桿將環保觀念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緩解因氣候問題帶來的災難,保障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對發展氣候債券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氣候債券試點,構建權威統一的判定標準
氣候債券成本低、周期長,也符合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政策初衷在于利用債券融資工具引導資金投向綠色、低碳領域。目前國內對于債券的綠色屬性,有兩套標準認定,分別是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出臺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和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出臺的《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2015版)》。但就實踐操作來看,目前還沒有建立統一的發行標準及信息披露標準。就我國國情來看,建議先進行相關債券的試點評級,待項目成熟后,制定完備的標準作為氣候債券市場權威的項目標準。
(二)強化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評估責任,防范級別買賣
因氣候債發行成本較低,在發展之初可能出現“偽氣候債”,對此應強化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責任意識,防止個別評級機構高管人員進行級別買賣行為。建議強化法律法規建設,將相關評級人員的違規行為記入誠信檔案,必要時在行業內公開。
(三)加強氣候債券賬戶監管,杜絕“借殼氣候債”
加強資金賬戶監管及債券信息披露,對氣候債券募集資金進行專戶管理或建立專項臺賬,實現完整意義上的債券資金封閉管理,降低“借殼氣候債”項目產生的風險。
(四)構建氣候債券評級體系,加速氣候債券市場化進程
目前,國內對于氣候債券的評級仍屬空白,通常歸于綠色債券體系進行評估,而綠色債券的評估也是處于摸索階段。綠色債券分類較多,氣候債券不僅僅具有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行業促進功能,還涉及碳排放交易權內容,可衍生出更多潛在的金融產品,因此構建氣候債券評估體系迫在眉睫。
(五)國家政策提供連續性支持,提高投資者積極性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綠色產業受到政策支持和認可。從行業來看,符合政策導向的綠色產業償債能力較有保障。但實際操作中,資本天生具有逐利性,嚴重影響了投資者投資債券市場的積極性,加之政府補貼遲遲未到位,補貼政策變動頻繁,政策缺乏連續性,使得綠色債券的實際銷售較為困難。為此,建議政府加強政策的連續性支持,不斷降低氣候債風險,以此來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
綜合來看,我國氣候債券各方面市場基礎條件尚未完善,發展中應注重解決發行人融資成本和投資者風險問題。這既需要政策方面積極推出操作性強且較為有力的支持政策,又需要對氣候債券按照級別進行分級擔保,適當放寬擔保公司擔保氣候債券的杠桿倍數;同時,可考慮積極推廣碳排放交易權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內部增信。
作者單位:李敏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
王菊 鐵道黨校
責任編輯:劉穎 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