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皓
作為70后作家,徐則臣一直關注城市化進程中的鄉土問題。以徐則臣、李浩、張楚、路內等人為代表的70后作家群體,在自我和社會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鄉村與都市之間,童年記憶與中年感懷之間,他們有著一種時代的困惑與況味。這一代人,面臨著現實的嚴峻與世界的巨大變化,他們內心的意志與心態都被賦予了一種沉郁、蒼涼的底色。
徐則臣的《王城如海》就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創作的。這本書講述了海歸、大學生、保姆、快遞員等北京多個社會群體的生活故事。讀完《王城如海》,真正看到了一個城市的眾生相、不同人物的生存體驗。徐則臣生活在北京十幾年,對北京的認識永遠帶著一種在大時代下追逐自我成長的色彩。他小說中的人物折射了一個個社會群落真實的生活狀態。從中國看北京,從北京看鄉村,文化視角的殊異,角色身份的差異,給我們帶來了對于城市生活的不同思考。
從故事內容上來講,作品中有“都市”與“鄉村”兩個精神意象,“都市”代表了我們內心中的驕傲與欲望,而“鄉村”代表了我們的渺小與夢想,矛盾對立的兩面,其實是展開了對真實生活的個體思考,同時也是社會復雜現實與人們精神狀態兩種意義的互文。對城市的這種打量,回過頭來講,其實也是對歷史進程的書寫。經濟的快速發展,故鄉的巨大改變,在城市與故鄉之間的生活,埋藏心底的“鄉愁文化”……種種人生況味,彌漫在作品之中。某種程度上說,《王城如海》描繪了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多個社會群落人物的心靈圖景。
《王城如海》中對大城市的感慨,既深沉又復雜,這些一言難盡的情感糾葛,其實何嘗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現狀?作者把目光聚焦在北京,人們紛紛涌入這座城市,帶著各種復雜的感情,各種理想與追求,北京因此成為一個大舞臺,一個淬火煉金的地方。地域的變化,人物的交錯,生活的紛擾,給讀者一種難以名狀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