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助農增收”一直是“三農”工作的熱詞。2016年,榮昌區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助農增收突破口,通過打造2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池,在全區開辟了15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驗田”,開山探路。
一年后的今天,15個試點村(社區)的集體經濟是否“壯”了?鄉親們的荷包又是否“鼓”了?
筆者選取了三個試點村(社區),以窺斑見豹。
三大保障平臺舞動“富民鏈”
2015年11月的一天,雙流村萬畝蔬菜基地。
蓮花白喜獲豐收,菜農夏芝秀卻滿面愁苦——當年蓮花白產量過剩,導致價格急降。
“賣價還不夠運費,我們只能任由蓮花白爛在地里。”夏芝秀說。
夏芝秀的郁悶,凸顯出農民在傳統農業格局中的尷尬處境——作為生產者的農民,長期處在信息不對稱的被動地位,再加上技術、資金、營銷渠道等先天“短板”,不僅增收乏力,甚至還常常虧本。
面對這些挑戰,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的雙流村,尋找到了一個全新突破口。
“我們依托村級集體經濟,針對農產品生產、融資、營銷等薄弱環節,創新培養新型保障主體,形成了三大保障平臺。”雙流村村主任王列勛說。
第一個平臺——打造新型產業化主體。
雙流村“兩委”從申請到的資金中拿出40萬元專項資金,建立了重慶市榮昌區稔穗果蔬種植股份合作社。
除為社員提供生產技術和營銷渠道保障外,合作社還作為議價主體,幫助村民參與市場活動,并將所獲利益作為紅利分配給社員。
原本在市場交易中居于弱勢的雙流村村民,由此成為一個掌握議價權的堅強主體。
“前不久,合作社出面同一家保險公司簽訂了一份蔬菜收益保險合同,社員只需出28.8元就能獲得一畝地的兜底保障。”王列勛說。
第二個平臺——打造及時快捷的融資保障主體。
在雙流村申請的專項資金里,還有50萬元注入了村經濟發展協會。
“按照有償優惠原則,協會為本村種植戶提供生產性流動資金,既緩解了村民‘融資難,又可以充實村集體經濟。”王列勛說。
隨著協會成立,雙流村農戶的融資“瓶頸”也隨即煙消云散。
第三個平臺——打造專業化營銷平臺,扭轉農民信息不對稱劣勢。
雙流村專項資金中剩下的50萬元,用來注冊了棠堰飄香農產品銷售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負責拓展市場,同時通過市場調研掌握市場信息,防止因市場信號失靈而帶來的損失。”王列勛說。
隨著三大平臺相繼建立,一條環環相扣的“富民鏈”開始運轉,實現了農民收入和村級集體經濟“雙增長”。
“通過三大平臺,村集體每年會產生一定收益,這些收益的三分之一將用于村里的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王列勛說。
“利益共同體”凝聚產業向心力
2017年4月18日,榮昌區清升鎮古佛山社區,第二屆古佛山櫻桃節拉開帷幕。
滾滾人流間,村民黃烈云用三輪車拉了一車涼粉,沿景區兜售。
一上午,黃烈云的涼粉就賣出了80多碗。
“這都是托了旅游節的福。”黃烈云笑了。
在黃烈云的笑容背后,曾經貧困閉塞的古佛山,正漸漸聚集起發展新興產業助民增收的強大向心力。
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以后,古佛山就希望通過發展生態旅游,開辟村民增收新門路。
為此,古佛山社區申請了13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專項發展資金,專門用于拓展旅游增收渠道。
可是,這樣一個惠民項目,如何才能吸引廣大村民積極參與?
古佛山社區的對策是:依托村級集體經濟,打造生態旅游“利益共同體”。
“我們的目標是借助合作社來發展集體經濟,全面提高項目區農民全面參與產業發展的程度,多渠道增加其經濟收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恁倫說。
為此,社區以專項資金為“藥引”,牽頭成立了古佛山社區生態旅游股份合作社,動員村民以土地經營權或土地租賃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每年盈利的40%作為紅利按股分配給股民。
消息一出,村民們參與熱情高漲。
以股份紅利為基本面,合作社旋即開始拓展“增收點”。
“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和一家旅游開發公司進行了合作,由對方負責旅游項目的具體開發和宣傳推廣。目前來看,效果很不錯——今年上半年,來古佛山的游客就超過10萬人次。”劉恁倫說。
游客量上來了,合作社又針對景區接待需求,新修建一個收費停車場,增加創收項目。
同時,合作社還積極牽頭,通過鼓勵并扶持有意愿發展農家樂的村民,培育了古佛山生態民宿農家樂集群。目前,已發展農家樂9家。
“市場化龍頭”撬動新產業集群
2017年5月6日,榮昌區清江鎮河中村河中島。
靜謐的瀨溪河環抱下,島上密林蔓布、人頭攢動。
下午2點,家住榮昌城區的王孺和女朋友來到河中島枇杷采摘基地。
“這里的枇杷名氣很大,朋友圈里不少人都曬過圖,我也想體驗一下。”王孺說。
半小時后,王孺和女友滿載而歸。
“一共摘了7斤,56元錢,和市場價差不多,但自己動手采摘感覺很有意思。”王孺笑著說。
隨后,二人又花了20元錢租借了一輛雙人觀光自行車,沿著環島步道騎行了一圈。
“這次河中島之旅非常愉快,既體驗了采摘樂趣,又領略了優美的田園風光。”王孺說。
獲此盛贊,河中村黨支部書記雷勇頗為自豪:“河中島景區生態優美,再加上有河中島旅游開發公司這個‘龍頭大力打造和宣傳推廣,生意自然不會差。”
讓雷勇頗為自豪的河中島旅游開發公司,正是河中村依托村級集體經濟,打造旅游產業集群的“殺手锏”。
2016年,河中村被確立為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獲得了130萬元專項資金。
130萬元怎么花?
村“兩委”決定:成立河中島旅游開發公司,以這個高度市場化的主體為龍頭,撬動景區開發、營銷、旅游產品生產、旅游活動策劃、農旅資源融合等相關環節。
公司成立一年間,就相繼策劃承辦了枇杷采摘節、農民趣味運動會、環島自行車賽等一系列營銷活動,極大提升了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公司又立足本地農業資源,推出了精品枇杷、桂圓等高端旅游產品,提升旅游產品附加值。
“以前,枇杷只能挑到鎮上賣,頂多2元一斤,現在包裝后的枇杷能賣到8元一斤,平時還有不少城里人跑到我家采摘,收入比以前高了不少!”村民李大嬸說。
“農旅融合是我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方向,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農戶們的腰包鼓起來。”雷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