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海
孫政才同志在市第五次黨代會上所作的報告,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系統總結過去五年取得的成就,對重慶未來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定位和任務舉措進行了全面部署。學習貫徹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市上下的一項重要任務。
黨代會報告描繪了重慶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其中一個亮點,就是完善和明確了重慶發展“1+1+6”的定位體系。第一個“1”是戰略定位,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這為重慶在服務全局中加快發展指明了方向。第二個“1”是綜合定位,即“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既體現重慶市情特征又體現中央賦予的重要使命。“6”是六個功能定位,即“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創新中心、內陸開放高地和美麗山水城市”。六個功能定位分別從培育發展新動能、構建產業新體系、拓展發展新空間等不同維度,從增強要素集聚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塑造城市影響力等不同層面,指明了重慶發展的努力方向。戰略定位、綜合定位、功能定位,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功能定位是綜合定位的重要支撐,綜合定位和功能定位體現戰略定位的內在要求,統一和服務于戰略定位,共同推動和保障重慶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確定這樣的發展定位,體現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體現了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明確了重慶發展的戰略方向和科學路徑。
堅持崇尚創新,加快建成西部創新中心
報告提出“建設開放協同、人才集聚、創新生態良好、自主創新能力強的西部創新中心”。提出這一定位,旨在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這是推動重慶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招。
近年來,市委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市委四屆九次全會出臺了創新45條意見,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動力不斷增強。但從總體上看,創新仍然是我市的突出短板,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突出表現在:科技資源比較匱乏,國家級科研院所分別只有四川的1/2、陜西的1/3,高新技術企業只有兩地水平的一半;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不夠緊密,科技進步貢獻率僅4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創新生態系統不夠優化,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創新政策不落地的現象仍然存在。當前我市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能否成功轉變發展方式、轉換發展動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關鍵要加快建設西部創新中心,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引擎、厚植發展新優勢。
建設西部創新中心,要把握四個要點:一是“開放協同”。著力推進開放式協同創新,打破阻礙創新要素流動的區域壁壘、制度壁壘,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開放式創新平臺網絡,加快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廣泛集聚創新資源要素。二是“人才集聚”。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建成西部創新中心需要一大批創新領軍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優秀企業家作支撐,必須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三是“創新生態良好”。創新生態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區創新創業能力的強弱。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創新硬環境和服務軟環境。四是“自主創新能力強”。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聚焦我市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建設、工業強市建設等重大部署,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弘揚工匠精神,促進“重慶制造”向“重慶智造”轉變。
注重協調,加快建成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
報告提出“建設生產力布局優化、各功能區域協調聯動、綜合服務功能完善、戰略支撐作用凸顯的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這一綜合定位堅持“全國一盤棋”“全市一盤棋”,突出了發展的均衡性和協調性。
提出這一綜合定位,是立足重慶市情實際、貫徹中央要求的必然選擇。“城鄉統籌發展”是直轄以來中央對重慶一以貫之的要求,“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央賦予重慶的重大定位。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處于欠發達階段、屬于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市情沒有改變,城鄉區域差距大。目前,大都市區人均GDP約為生態發展區的1.6倍,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6∶1。推進協調發展的任務繁重而緊迫。
報告對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提出四個定性描述。其中,“生產力布局優化”指的是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產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人口和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發展格局;“各功能區域協調聯動”指的是各功能區域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源要素有序流動、產業發展協作一體、公共服務均衡供給,形成良性互動、深度融合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綜合服務功能完善”指的是國家中心城市的服務功能完備,發展環境優良,要素集聚輻射能力不斷提升;“戰略支撐作用凸顯”指的是全市發展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持續提升,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大局的能力顯著增強。
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必須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要著眼推動大都市區一體化發展,堅持彰顯首要、優勢互補、組團式發展,提升大都市區輻射帶動能力,使其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成渝城市群的主要支撐。著眼建成以生態經濟為支撐的生態發展區,強化生態屏障功能,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努力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著眼各功能區域協調聯動發展,全面增強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配套性、產業發展的協同性、公共服務供給的均衡性,構建與各功能區域功能導向及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口分布格局,加快促進全市一體化發展。
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必須加快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是根本舉措,必須著眼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產業發展融合,加快構建產權清晰、權利平等、成果共享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加強“三農”工作是重要基礎,要抓住維護農民利益這個根本、促進農民增收這個關鍵,深化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戰略路徑,要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倡導綠色,加快建設美麗山水城市
報告提出“建設綠色發展、生態安全、城鄉共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山水城市”。這一定位,將自然山水作為重慶城市建設的“圖底”,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彰顯了重慶與眾不同的自然山水之美、城市形態之美,對于打造獨特城市品牌、提升綜合競爭力、推進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市委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一直高度重視,2014年專門召開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大會,提出了建設“碧水青山、綠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嚴守“五個決不能”底線,大力實施環保“五大行動”,城鄉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2016年,主城區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00天左右,三峽庫區水質保持穩定,長江、嘉陵江和烏江干流水質總體為優,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5.4%。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中仍然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一些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短期內很難根本改善。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始終是重慶必須肩負的一項長期任務。
建設美麗山水城市,要堅持“綠色發展”,大力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結構更優化、要素配置更合理、能源資源利用更高效,加快形成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突出“生態安全”,堅決守住耕地、林地和森林三條紅線,守住長江重慶段水質流出好于或不低于流入、主城區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300天左右、不發生重大環境事件三條底線。特別要把維護三峽庫區生態安全和保護長江母親河擺在壓倒性位置,嚴格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要注重“城鄉共美”,加強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決不能出現“大樹進城、垃圾下鄉”的現象,讓城市建設得越來越漂亮,農村卻荒蕪破敗。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保護傳承好山水文化,形成人人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風尚,實現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包容發展。
厚植開放,高水平建成內陸開放高地
報告提出“建設互聯互通、功能齊備、發展環境優良、開放型經濟體系完善的內陸開放高地”,這是加快重慶發展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啟動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開放平臺、開放通道、一體化通關建設有新突破,開放型經濟有新發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大步推進。2016年,全市外貿進出口4115億元,位居中西部前列;實際利用外資113.4億美元,同比增長5.4%;對外實際投資24.3億美元,同比增長70.5%。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重慶開放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走出去”的更大平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東部的重要載體。特別是自貿試驗區、中新示范項目等一批重大開放平臺落地推進,是重慶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高起點參與國際合作競爭、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重大契機。抓住機遇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我們就能在開放中增強發展新動能、創造競爭新優勢。
加快建成內陸開放高地,“互聯互通”是前提條件,要加快建設水陸空交通樞紐,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構建便捷暢通開放通道,強化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功能,完善中歐(重慶)班列綜合功能,暢通連接東盟國家的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形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在重慶融會貫通的格局。“功能齊備”是重要基礎,要強化開放通道、平臺、通關體系建設,重點打造高起點、高水平、創新型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高標準建設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發揮兩江新區內陸開放示范窗口作用,構建完備的對外開放基礎保障體系。“發展環境優良”是核心保障,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化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推進開放型經濟法治建設,加強開放型經濟管理和服務,推動規則體系及服務機制不斷健全,進一步優化開放環境。“開放型經濟體系完善”是基本標志,要推動“引進來”與“走出去”、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協調聯動,促進投資和貿易便利化,加快構建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
推進共享,決勝全面小康
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讓城鄉居民生活更加美好”,同時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提出“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這些目標要求,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是共享發展理念的生動展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共享的小康,應該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市委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全面”,覆蓋的領域要全面,覆蓋的人口要全面,覆蓋的區域要全面。對照“全面”要求,我市的小康建設仍有不少差距。突出表現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配置不均衡問題突出;社會矛盾誘因量多面廣,安全穩定形勢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全市尚有9個區縣、20.6萬貧困人口未脫貧,脫貧開發長效機制亟待完善;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日益顯現,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比重達19.8%。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抓好補“短板”的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在農村、在貧困地區,要堅決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著力抓好全力攻堅、鞏固成果和持續提升工作,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小康。社會建設滯后也是明顯短板,要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機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辦好就業、社保、住房、醫療衛生、老齡等各項社會事業,不斷提升整體民生水平;持續辦好重點民生實事,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入推進平安建設,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總之,市第五次黨代會報告確定的發展定位,緊扣新發展理念指揮棒,符合中央精神,切合重慶實際,順應人民期盼,體現時代要求。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走對路、扎實干,努力把市第五次黨代會勾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