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系統功能語法三大元功能假設出發,結合三個語言系統及相對應的語境,選取其最基礎的語言分析工具之一及物性分析,運用于六篇國際陶瓷會議論文英文摘要進行量化和質化分析,得出統計結果,并進行討論,以證明系統功能語法在語篇分析方面的實用性。分析結果表明,論文摘要部分所展示的語言特征顯示了作者實現論文科學客觀的總體交際目標和交際目的的語言策略。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法 陶瓷會議論文摘要 及物性分析
一、引言
英文摘要(Abstract)又稱概要、內容提要。英文摘要寫作運用廣泛,不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向國際學術刊物投稿要寫摘要,國內級別較高的學術期刊也要求附上英文摘要。學位論文更是如此。論文摘要具有短、精、完整三大特點。它是對一項科學研究工作的總結,對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結果的概況。Bhatia(1993:78)認為摘要是篇幅較長的文章的描述與概況,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于全文的正確的知識。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是由概念、人際和語篇三大元功能構成的意義潛勢系統網絡。這些元功能根據語言用途進一步劃分出若干個語義系統。這個語義系統網絡只是提供了“語義潛勢”,它要通過語篇才能實現并成為語義選擇的過程。而語篇受制于情景語境,它包括三個社會符號學變元的集合體: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簡單來說,語場指所發生的事,語旨指話語的參與者,語式指交際的形式。語言系統、語言功能和語域三者的關系如下圖1所示:
黃國文(2001),方琰(2005)均明確指出:“系統功能語法框架比其它任何語言學框架都更適合用來分析語篇”,因為系統功能語法是在具體規定描寫語言各個層次時,如何根據特定語境在各項目中進行有意義的選擇?;诶碚摰膶嵱眯?,本文將其運用于國際陶瓷會議論文英文摘要進行語篇分析。以Halliday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為三種: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所包含的經驗功能反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所牽涉的人和物以及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等環境因素。及物性系統是經驗功能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及物性的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該系統將經驗通過語法范疇化,使用六個過程來描述小句,每個小句包括了動作(verb),參與者(participant),及特定環境(circumstance)。摘要語篇中作者對及物性過程類型的選擇、對小句中參與者的處理體現了在專業學科語篇社團背景下論文總體的交際目標和各部分的交際目的,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主觀和客觀的策略選擇。
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如方琰(2005)劉玉梅(2005)易興霞(2007)吳格奇(2011)等已從不同的視角利用系統功能語法對語篇進行及物性分析。然而,從概念功能的角度分析國際陶瓷會議論文英文摘要交際目的卻并不多見。本文試以概念功能所體現的及物性系統結構為框架,分析國際陶瓷會議論文英文摘要中及物性系統結構特征與論文作者交際目的的實現的關系。
二、國際陶瓷會議論文英文摘要的及物性分析
本文選取了國際陶瓷會議論文的六篇英文摘要作為分析語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辦法,首先,分別對每篇英文摘要的小句進行及物性分析,并記錄下其所屬的及物性過程,然后對每篇摘要的及物性過程出現的次數及過程類型進行簡單統計,并對所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以挖掘其后隱含的意義及原因。對小句及物性結構分析結果表明沒有行為過程出現在語料中,故分析中省略。
1.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物質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參與者有兩個:必要成分動作者(Actor),指過程的施動者;可選成分目標(Goal),指受過程或環境因素(如時間、地點、方式)影響的人或物。下表 1 提供了對六篇語料中三個例句的分析:
2.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心理過程是表示心理活動的過程。具體來說,是情感(喜歡、討厭),認知(思考、理解)及感知(看、聽)過程,有兩個參與者:感知者(Senser)和被感知對象(Phenomenon)。心理過程一般用來反映感知者對發生的事情的觀點或態度,語料中例句分析如下表2:
3.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關系過程是反映事物處于某種狀態的過程,類型有三種:內包式、環境式和所有式,每種類型又包含兩種模式:歸屬和識別。歸屬關系過程參與者包括載體(Carrier)和屬性(Attribute),識別關系過程包括被識別者(Identified)和識別者(Identifier)。例句分析如下表 3:
4.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言語過程在心理過程和關系過程之間,是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參與者包括說話者(Sayer)和聽話者(Receiver)。講話內容(Verbiage)可能是某個信息或某件事。例句分析如下表 4:
5.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存在過程是用于表達事物的存在過程,常用動詞是 be,也包括 exist, remain, occur, follow, arise, emerge等。該過程必須有一個參與者即存在物(Existent)。語料的存在過程分析如下表5:
6.統計結果。按照上述分析方法,本文對所選取的六篇摘要中的85個過程的分布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統計結果,如表6:
三、結論
從上述數據可見,關系過程所占的比例最大,是用于表示事物間關系的靜態特征,也反映了對事件的觀點和態度,和語場相符,即對事件發表評價。其次出現頻率很高的是物質過程,和國際陶瓷會議論文的語域要求是相符的,因為其代表了客觀世界中已經發生、正在發生以及將要發生的一切。同時會議論文有準確而客觀的特點,物質過程比較能體現。這兩個過程一起占 80%以上,反映了國際陶瓷會議論文的摘要部分一方面要對論文研究的步驟進行總結再現,另一方面要對論文作出評價分析。會議論文摘要中還出現了少量的心理過程,因為強調科學客觀事實的語類特征決定了作者不能以個人主觀愛好而必須客觀評價研究成果的詞匯選擇策略。相比較,存在過程和言語過程出現的頻率很小,行為過程甚至幾乎沒有。其中言語過程是用來引用權威觀點或官方聲明,或提供信息來源的。會議論文摘要屬于學術論文語類,其科學客觀的特點決定了存在過程句多由表達抽象概念的詞語來體現。這鐘詞匯選擇體現了事物持續存在的靜態過程,而會議論文摘要部分要呈現科研新發展新發現的動態性,故存在過程使用較少。沒有行為過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多用于指個人行為,而會議論文摘要是對正文的高度濃縮,是作者對陶瓷工業領域科學客觀的研究,揭示客觀規律的行為,不是作者個人采取的行動。
通過對摘要的及物性分析發現,單單依靠動詞來判斷及物性過程是不夠的,有些動詞如cover必須依靠語義來判斷。而有些從句由于包含多個小句也很難界定其及物性。通過分析國際陶瓷會議論文英文摘要中及物性系統結構特征與論文作者交際目的的實現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助于陶瓷論文研究者提高學術寫作的能力,以期更有利于論文的發表。
參考文獻: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1993.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2004陶瓷材料與工程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景德鎮: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2004:19.
[4]鄭寧編.首屆ISCAEE2006中國清華大學國際陶藝教育交流年會論文集[C].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29.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6YB119)、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項目編號YY1427)和景德鎮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系統功能語言學視域下的景德鎮對外陶瓷文化交流”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慧,景德鎮陶瓷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語言學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