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翊
【摘要】本文對于在語言學中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策略,尤其是認知策略進行的探討。針對一名高水平英語的中國學習者,采用Oxford的語言學習的策略清單(SILL),展示了認知策略對于該名中國學習者的英語學習的明確作用。
【關鍵詞】中國語言 英語學習 認知策略 學習效率
一、文獻綜述
“認知策略”是學習策略的其中一個分支。針對“學習策略”有不同的定義。Chamot 曾指出:學習策略是學生為了提高學習學習效果所采取的技能、方法以及有意識的一些方式方法。Oxford 指出,語言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是語言學習更加成功、更自主、更有趣而采取的一些行為或者行動。對于“學習策略”的定義,目前還有很多的討論,我們認為,定義“學習策略”比較合理的方式是列出其主要的特點:
1.能夠對于語言學習的主要目標,即溝通能力,有起主要作用。
2.能使學習者實現自主學習。
3.能夠拓展教師的角色。
4.問題導向型。
5.是學習者能采取的特定學習舉動。
6.能夠促進學習者的多個能力。
7.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習起到支持作用。
8.并不是總是能被觀察到。
9.是有意識的舉動。
10.能夠由教師傳授。
11.是靈活的。
12.收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作為學習策略的一個分支,認知策略擁有自己的特征。比如:為促進溝通能力,認知策略對于理解和回憶信息非常有幫助;認知策略能提供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幫助學習者更好的理解和使用行的語言;認知策略能直接處理輸入的信息并使這類信息促進語言學習。在本文中,我們將使用Oxford的認知策略分類法作為基本的理論依據。根據Oxford的理論,學習策略可以被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而認知策略屬于直接學習策略。Oxford 指出:認知策略“使得學習者通過各種方式方法理解和生成新的語言”。認知策略包括四組,分別是:
1.練習
2.接受和發送信息
3.分析和論證
4.為輸入和輸出的信息創造語言結構
二、研究手段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有兩種,分別是Oxford的語言學習的策略清單以及線上訪談。
SILL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參與調研的對象使用學習策略的頻率,而線上訪談使我們針對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行更細致地了解。訪談可幫助我們揭示學習者采用的策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學習者對于認知策略的偏好。訪談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問題都是開放性問題,這可以讓受訪者盡量描述自己的情況。
三、研究對象
本文以一位大四學生為研究對象,男,23歲,社會學專業。從18歲起,他出于興趣和對未來職業的判斷,他開始學英語。在20歲進入大學第一年,通過中國的四、六級英語考試。一般的中國學生都在大學畢業前,才通過四、六級考試。現在該學生計劃出國留學,經過模擬測試,該學生的預期雅思平均分為7分,而一般的中國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的雅思平均分為5.62分,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則為6.2-6.5分。
我們首先請該學生完成Oxford的語言學習的策略清單(SILL, V-7.0)。然后對他進行了線上訪談,訪談使用中文。總共用時一小時三十分。
四、結果與分析
語言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采用的專門的作為來讓學習過程更加輕松,更有效率,更有意思,更自主,對于新情況更有適應性的一些特殊做法。Oxford將學習策略分為兩類,每類包括三組:
1.直接學習策略:記憶策略,認知策略,以及補償策略。
2.間接學習策略:后設認知策略,情感策略,以及社交策略。
這個表格告訴我們研究對象的使用學習策略的頻率屬于“高頻”(根據Oxford的標準,3.5-4.4的平均值意味著“經常使用”,屬于“高頻”范疇)。其中,第二部分的平均值為4.2,意味著研究對象在語言學過程中使用認知策略比其他策略使用的多。而接下來的訪談提供了該研究對象的認知策略更多、更詳細的使用情況。
Oxford 指出,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為了更好地理解和生成新語言而選擇的策略,包括四類:
1.練習
2.接受和發送信息
3.分析和論證
4.為輸入和輸出的信息創造語言結構
認知策略之一:練習
1.反復練習
2.發音和寫作的正規練習
3.辨認和使用公示和模版
4.重組能力
5.自由練習
練習,是認知策略以及整個學習策略中最重要的一個策略。就像幼兒學習母語,需要不斷練習一樣,二語學習者也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來習得第二語言。雖然不是所有的二語學習者都認識到練習的重要性,但我們的研究對象意識到了:“沒有練習,我的學習效率將會很慢……練習其實給我節省了時間,效果還很好。”
這些話表明我們的研究對象清楚認識到練習和學習效率的關系。但是在中國,學生雖然被要求做大量的練習,卻很少被告知練習的真正的重要性和目的。
反復練習的方式使用的最多:反復聽聽力材料。就像絕大多數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研究對象認為反復練習是短時間內記憶語言的最有效方式:“我喜歡反復抄寫語法規則,每寫一次我覺得我理解的就更深,讓我知道我還不清楚的地方。對于新單詞,我反復念,以增強記憶,而且這么做還能練習我的發音。”他還說背誦一些著名演講能提高英語水平。這里他在反復練習策略中使用了模仿策略,因為如果一個人背誦一些東西,他都需要反復閱讀和記憶相關材料。
研究對象發現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直接對于語言的固定搭配進行學習,可以提升他的學習表現。這種情況出現在學習的早期階段以及高級階段。他表示:“這樣做為我節省了大量時間。我不用去記憶固定搭配中的每一個單詞,而是把英語的固定搭配作為一個整體來記憶,來使用。”我們的研究對象通過學習,發現英語固定搭配的便利性,在其英語學習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去發現固定搭配:“我總是試圖尋找英語中的固定搭配。”
認知策略之二:接受和發送信息
1.快速理解含義
2.使用各種資源接受和發送語言信息
快速理解含義意味著語言學習者需要通過略讀來確定主要內容,他們沒必要關注每一個詞,每一句話。在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我們的研究對象只關注每個單詞。但之后,他發現意義更為重要:“確定主要內容以及特定單詞的意思影響我對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他使用略讀策略實現了這個目的。
研究對象能夠清晰地決定在處理不同語言學習任務的時候要不要使用各種資源。當他聽、說英語的時候,他甚少使用詞典,因為沒有時間。但他在有需要的時候,會向其他人求助。這體現了他對于社交策略的使用。然而,當他閱讀和寫作的時候,詞典、參考書籍等一直是他仰仗的重要資源。除了這些印刷出來的資源,他還會使用音頻、視頻資源。就想Oxford 說的:“使用印刷和非印刷資源來理解接受的語言信息,來輸出要發送的語言信息。”
認知策略之三:分析和論證
1.演繹分析法
2.表達分析法
3.對比分析法
4.翻譯
5.語言遷移法
跟其他策略的使用情況相比,我們的研究對象對于分析和論證策略的使用情況就不那么好了。由于中國的學生并沒有被鼓勵和訓練進行獨立思考,他們還是不很適應自主的分析和論證。就像我們的研究對象說的:“我更依賴于我學過的那些規則,一旦我會了這些規則,我在學習中就機械使用,很少自己去發現一些規則或者規律。”他會分析語言的主謂賓,但是不太常使用演繹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法。他比較常使用的是翻譯的策略:“當我學習英語遇到困難時,我經常使用這個方法”。他使用他的中文知識去學習英語,收效不錯:“我會使用單音節的中文發音給英文單詞注音,這讓我發音更加自信”。
認知策略之四:為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創造結構
1.做筆記
2.總結概括
3.高亮重點
上述策略對于處理來不同來源的輸入信息以及為說和寫目標語言非常有幫助。我們的研究對象有時會將做筆記策略和高亮重點策略放在一起使用:“我會記下來我認為重要的內容以便我理解和記憶。”當他輸出目標語言的時候,他會先下來他想說的要點,這也是一種做筆記策略:“當我要跟我的英語老師交流時,我會先把我想說的要點列出來”。他這么做的目的是:“如果我想我的聽眾或者讀者能明白我想讓他們知道什么,我首先要讓自己清楚我要說什么。實現把要點記下來并打草稿能讓我達到這個目的。”這都是典型的做筆記策略。
五、結論和探討
我們可以看出來,研究對象本身是個優秀的語言學習者。他能主動地、有意識的進行語言學習。他使用的語言學策略,尤其是認知策略讓他能找到練習英語的更好的途徑,他監控他的目標語言輸出,確保自己的表達清晰;他還依靠已有的母語知識來促進自己的英語學習雖然某些認知策略的使用不很到位,比如分析論證策略,但是他仍積極探索。
他的案例告訴我們,語言學習的認知策略對于提升語言學習效率很有幫助,能促進學習者的自信。認知策略直接讓我們對于目標語言的學習、獲得、生成、檢查都有直接指導。本文證明了對于二語學習策略的有效使用對于目標語言的積極影響。要在這里指出,認知策略和后設認知策略是密切相關的,互相支持的。我們在本文未對這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究。這在以后的研究中要進行更詳盡地研究論證。
參考文獻:
[1]Oxford,R.L.(1990).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Boston,MA: Heinle & Heinle.
[2]O'Malley,J.M.& Chamot,A.U.(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