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彬+李玉東
一、做好母奶牛的發情觀察
奶牛發情的持續時間短(約18h),25%的母奶牛發情癥候不超過8h,而下午到翌日清晨前發情的要比白天多,發情而爬跨的時間大部分(約65%)在18時至翌日6時,特別集中在晚上20時到凌晨3時之間,爬跨活動最為頻繁。約80%母奶牛排卵在發情終止后7-14h,20%母奶牛屬早排或遲排卵。據報道,漏情母奶牛可達2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辨認發情征候不正確,懷孕母奶牛有5%-7%會表現發情。
二、掌握適時輸精的技術環節
奶牛一般在發情結束后排卵,卵子的壽命為6-10h,故奶牛在發情期內最好的配種時間應在排卵前的6-7h。在實際生產中當母奶牛發情有下列情況時即可輸精,①母奶牛由神態不安轉向安定,即發情表現開始減弱;②外陰部腫脹開始消失,子宮頸稍有收縮,粘膜由潮紅變為粉紅或帶有紫青色;③粘液量由多到少且成渾濁狀;④卵泡體積不再增大,皮變薄有彈力,泡液波動明顯,有一觸既破之感。
三、提高輸精效果
除了適時輸精外,尚可在輸精的同時凈化子宮,以提高受胎率。其方法為在母奶牛配種前后用紅霉素100萬IU,蒸餾水40ml,稀釋后用于子宮凈化。也可應用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在配種前8-12h子宮注射硫酸新斯的明用10mg和青霉素80萬IU生理鹽水30-50ml混合液。
四、注意奶牛的營養
奶牛的營養水平對繁殖的影響已有很多討論。為了提高奶牛的繁殖力,應當加強奶牛的營養供給,特別是對于高產奶牛(如奶奶牛)在妊娠期的營養水平。為奶牛提供均衡、全面、適量的各種營養成分,以滿足奶牛本身維持和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對初情期的奶牛,應注重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的供應,以滿足其性機能和機體發育的需要。但對奶牛的研究表明,特別是過高的營養水平,常可導致公奶牛性欲及母奶牛發情的異常。所謂種用奶牛體質,即是指種奶牛不應過度肥胖或消瘦。青飼料供應對于非放牧的青年奶牛很重要,應盡可能給初情期前后的公母奶牛供應優質的青飼料或牧草。
五、加強奶牛的管理
在奶牛的繁殖管理上,要注意奶牛場環境的影響,盡可能避免炎熱或嚴寒、特別是前者對奶牛的影響。實踐和研究都證明,炎熱對奶牛繁殖的危害要大大高于寒冷。在炎熱季節,重點是加強防暑降溫措施。例如,可采取遮蔭、水浴等辦法降溫。
要注意母奶牛發情規律的記錄,加強流產母奶牛的檢查和治療,對于配種后的母奶牛,應檢查受胎情況,以便及時補配和做好保胎工作。
要做好奶牛的接產工作,特別注意母奶牛產道的保護和產后子宮的處理。實踐證明,給給產后母奶牛灌服初乳或羊水,能促使胎衣排出,大大減少母奶牛產后的胎衣不下,同時對母奶牛產后的子宮復舊有一定效果,從而縮短產犢間隔。
六、積極防治奶牛的不孕癥
奶牛的不孕癥類型很多,必須分門別類,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對于先天性和生理性的不孕,如公、母奶牛生殖器官發育不正常,子宮頸狹窄、位置不正、陰道狹窄、兩性畸形、異性孿生母犢、種間雜交后代不育、幼稚病(即功能性不孕)等,應注意選擇,淘汰。異性雙胎中90%以上母犢先天不孕,應及早淘汰。此外,老齡母奶牛繁殖力減退,也應及時淘汰更新。
對患傳染性疾病如布氏桿菌病奶牛或滴蟲病奶牛,應嚴格執行傳染病的防疫和檢疫規定,按規定及時處理。對疑因傳染病引起的難孕奶牛或流產奶牛,應盡快地查明原因,采取相應措施,以減少傳染病的蔓延。對于子宮或卵巢炎癥等一類非傳染性疾病,應根據發病的原因,從管理、激素治療等方面著手,做好綜合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