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罡
摘 要:作弊,是一種通過較少的勞動和資源付出獲得較高收益的非正常競爭手段;考試,被認為是最“公平”的選拔、考核制度。但伴隨考試出現了考試作弊現象,這是高校教育教學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對高校學生考試作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預防對策。
關鍵詞:考試作弊;原因;對策
1前言
考試是學校教育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被認為是最“公平”的選拔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舉考試,經過一千多年的不斷完善,既為中國歷代統治者選拔了人才,也為世界考試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伴隨著考試出現了考試作弊現象。直到今天,考試作弊仍然存在。2010年湖南省的英語四、六級考試共查處違紀作弊考生1100多人。2011年人民日報曝光的吉林省四平市考研作弊案引發全國各界轟動,四平一中考場查處違紀考生19人,其中,抄襲11人,利用手機等通訊工具作弊1人,替考1人。2012年1月,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共抓獲考試作弊超過5000人。2012年,山西某大學考研480人中總分上300分的有150人之多,而上年同期,400人參加考試僅有8人上線。2012年,湖南某大學300分以上的比例高達60%以上,而上年同期試卷難度相當的情況下,分數在280分以上的也只不超過30%。這樣的作弊現狀不得不讓人揪心。
2大學生考試作弊特點
在高校各類考試中,除了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有作弊行為,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存在考試作弊行為。平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獲得學分以便正常升級、如期畢業。而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作弊,更多的是為了獲得獎學金因而希望通過作弊取得更好的分數,滿足名譽、利益和虛榮心。考試作弊不單學生范圍多元化,人數、規模也逐漸擴大,從單人作弊發展成多人協作或集體作弊等形式,也出現了由學生群體單獨作弊發展為與考試相關教師、組織管理人員以及社會經營者等多種人員共同參與作弊的行為。當前大學生考試作弊手段越來越先進、水平越來越高,有人從中牟取金錢利益,甚至出現明顯的市場化趨勢。隨著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的不斷擴大,市場上也出現了專門的“助考”機構,這些機構為考生作弊提供所謂的支持,他們負責為學生傳送答案、甚至派“高手”替考。作弊過程有組織、有條理,從分工復習、考題傳遞、集體答卷,到傳遞答案,整個作弊過程都經過周密計劃與安排,環環相扣,體現了其高效性和專業性。這些“助考”機構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學生作弊行為的發展。
3作弊行為產生的原因
3.1內因
大學生考試作弊,作為行為主體,有判斷和行為控制能力的大學生其自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的學生是對自己期望過高,為了獲得獎學金、保研,期望通過作弊取得更高的分數;有的學生是平時學習不努力,也不愿出力氣復習,認為只有“作弊”才是上策;還有一些學生是“失衡心理”,別人抄自己不抄就賠了。在這些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大學生們就不惜冒險進行作弊。
3.2外因
3.2.1教師、家長
許多高校教師認為自己在學生面前享有絕對的權威;認為自己是社會價值體系的代表者,又是文化知一識體系的傳播者。學生對課程和教材只能逐句逐段地深挖死摳,不能懷疑,不能超越。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受長期以來成績至上思想的影響,容易過分強調成績,對學生誠信道德、綜合能力的培養會有所疏忽。有些教師在各類評優、干部選拔中也會過分考慮成績、偏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容易使學生對“成績”和違紀產生認知偏差,甚至錯誤地認為只要成績好就可以。有的家長在平時對自己孩子的引導上過分看中分數,忽視對學習過程督促和學習品德的培養,沒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2.2社會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學生的考試已經不僅僅是一場考試,它已經與社會接軌,成為高校學生進入社會之后,決定他們未來發展方向的條件中的一項。招聘一般是在短時間內對應聘者進行篩選,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只能依賴應聘者以往的考試成績,成績不夠突出的應屆畢業生很難獲得好的實習的機會。若想獲得更多的機會,一張好的成績單就成了應屆畢業生應聘時最大的資本。這也使得部分學生一味地追求高分,忽略對實際能力的培養,為了得到高分不惜作弊,扭曲了學習的真正目的。
4預防考試作弊的對策
4.1采用多元化考評方式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環節的考核作用,采用上課考勤、課堂表現、隨堂測試、小論文撰寫等形式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部分進行。采取綜合評定方式,既可以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又可以緩解學生期末考試的心理壓力,避免學生因一次考試失誤影響課程最終成績,同時,降低學生的投機心理和作弊動機,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落實到日常,從而減少作弊現象的發生。
4.2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考試運作機制,適度加強考試管理的軟硬件建設。包括加大對考試紀律的宣傳力度,增加監考反作弊培訓,完善考試組織監督機制,加大技術監控力度等。完善考試管理制度,對考核各環節都要有明確、嚴謹的規定。嚴禁命題教師及接觸試卷的人員給學生透露任何與命題相關的內容,閱卷教師必須按照評卷標準公平閱卷,降低學生投機心理。
4.3加強誠信教育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現代文明的基本道德規范和個人重要品質。缺乏誠信是大學生考試作弊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形成以道德為支撐、以自律為基礎、以校規校紀為保障的校園誠信文化,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樹立“誠信”意識。
參考文獻:
[1]曹漢斌.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的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1.
[2]張蓓.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的分析與對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3]郗霏,贠永剛.當代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原因、特點及對策[J].科技展望,2014(20):140-141.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思政專項):大學生網絡同輩群體意見領袖培育研究(編號:L16BSZ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