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
摘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并不斷改變更新自己的教育觀,真正做到尊重幼兒、熱愛幼兒、平等對待每位幼兒,產生快樂的情緒體驗,增強他們自信樂觀、熱情的快樂情緒。
關鍵詞:快樂情趣;幼兒教育;有效方法;教育觀念
一、快樂學習中教師的作用
我們幼兒教師的角色,定為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倡導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關系。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極大的學前兒童,幼兒教師不僅是幼兒知識、智慧的啟蒙者,更是兒童情緒、意志、個性的塑造者,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快樂幸福的使者.并不斷的加強自身修養,自覺培養樂觀向上,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當好自己心理的調節師,才有可能為孩子的終身幸福打下堅實基礎。
二、實施快樂學習的方法
幼兒的成長過程既是感受的過程,一種學習的過程,也是種情緒體驗的過程,所以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不僅要促進幼兒的身心的合理的變化,還要促進幼兒活動情緒愉快的變化,在快樂中實施教育,使之實現一種快樂成長。對幼兒來講能導致影響幼兒快樂的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身體是否處于舒適的狀態(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二是幼兒所感興趣的活動,是否身心自由,三是幼兒在活動中是否經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某種目標,獲得成功所產生的感受。作為活動過程中的愉悅的情緒體驗,快樂對促進幼兒成長有著多方面的積極作用。能引導和鼓勵幼兒主動活動,作為一種動機力量增強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和有效性;能有助于幼兒形成人際依戀和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有助于幼兒成為心理功能完備的人;和幼兒成就相關的快樂能讓幼兒自我肯定.包含著力量和信心,是幼兒快樂成長的基礎。因此凡是包含教育目標的地方我們幾乎總是關注幼兒的情感,關注引導而不是驅使幼兒去學習。
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幼兒積極主動的態度。強烈的學習興趣,初步的合作意識、責任感等,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的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用不固定的知識為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把語言活動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音交往環境。例如:由一個知識點為主軸引發出各個面,在活動前教師調動孩子和家長共同搜集相關資料,然后由教師、家長和孩子整合,在活動中由于幼兒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發言很積極,學習主動,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和家長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主動探索貫穿在幼兒學習的全過程。例如:教師看到幼兒對樹上的蜘蛛網產生興趣時,教師引導幼兒尋找“哪些東西是網狀的”幼兒找到魚網、發網、羽毛球拍、網絲袋等許多網狀的物品。和爸爸媽媽共同尋找資料,在健康教育方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采取孩子喜歡的形式如木偶表演、情景講述、故事表演、說唱兒歌、童謠、繞口令、看圖說話等形式還有語言實踐活動,如報餐員、小記者、天氣預報員、小小新聞發布員、值日生等。為孩子創設一個敢想、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篚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在科學活動中,我們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在藝術活動過程中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和孩子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例如在組織科學活動時,先讓幼兒實踐探索發現問題再實踐問題得出結論。例如會轉的陀螺,先讓孩子制造陀螺,老師給不同形狀的紙,讓孩子自由選,做好后,玩玩,小朋友發現圓形陀螺轉得快,三角形、方形、橢圓形轉得慢,他們還發現不管是什么形狀,轉起來都是圓形,有的小朋友發現為什么自己的陀螺沒有同伴轉得快,他就想辦法,再試一試,發現轉快了,孩子在不斷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了一種成功的喜悅。
我們為幼兒提供的心理營養要以能給幼兒帶來愉快的體驗的心理營養為主,以可能會給幼兒帶來不愉快的心理營養為輔,前者是心理營養的“主食”,后者是心理營養的“維生索”,兩者都是幼兒心里健康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大多數情況下,對幼兒應以肯定和鼓勵為主,多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同時也適當的為他們提供磨練的機會,讓他們適當地經受一些挫折,這時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和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勇于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心理素質是有利的。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幼兒形成熱情、自信、樂觀、有同情心等心理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從一日抓起,從小事抓起,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堅持不懈的去做才能使幼兒心里健康的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并不斷改變更新自己的教育觀,真正做到尊重幼兒、熱愛幼兒、平等對待每位幼兒,產生快樂的情緒體驗,增強他們自信樂觀、熱情的快樂情緒。
三、在實施快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幼兒總是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投八各種活動。教育活動目標和過程要建立在幼兒已有的興趣的基礎上,讓幼兒在充分活動中產生改變自己經驗能力態度的需要,通過凝聚幼兒對事物的興趣,讓幼兒主動侵入活動之中,使幼兒的學習成為幼兒的一種愿望,因此興趣大多是產生在其對事物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狀態之中。
幼兒的成長是整體實現的,是身心全面和諧的。單一的學習和訓練不能有效的幫助幼兒實現成長,同時教育活動的基礎是幼兒實現的社會生活,而幼兒的生活是整體存在的,是一種內容多樣性、方式多樣性的有機統一整合,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整合,教育方式方法的整合,教育資源的整合。沒有豐富的多樣化的自然社會和文化資源,幼兒的興趣、經驗、能力的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
制定教育目標和內容以及方式上都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成長狀態相適應,體現幼兒在各年齡段之間發展變化的持續性和有序性。
課程結構上的開放性,每個主題應建立在對幼兒實現社會生活的分析和階段幼兒的興趣發展狀況了解的基礎上,教育資源的廣泛性和多元性,資源的組織和利用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江蘇教育出版社.
[2]布魯姆等.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二分冊,情感領域)[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