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加佳
摘 要:幼兒教育“小學化”成為當前的一種社會現象,引起各界廣泛關注。本文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概念、表現及危害進行了闡述,在對幼兒教育“小學化”辯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防治策略:深入宣傳《綱要》《指南》精神,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改變應試結構;建立健全幼兒教育管理體系,確保幼兒教育在正常的軌道內運轉;明確幼小銜接內涵,解除家長后顧之憂。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辯證分析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概念和危害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概念
幼兒教育“小學化”就是指幼兒園采取小學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幼兒當成小學生來進行教育。其課程資源、管理模式、評價標準、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等脫離了幼兒教育的范疇,向小學教育靠攏,使之常規化、教學化、狀態化。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做法違背了幼兒生長階段的客觀規律,猶如拔苗助長,適得其反: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受到干擾、威脅,其結果:一是使幼兒喪失學習興趣,導致后續學習動力不足;二是兒童個性、社會性的形成和發展受到不利影響,束縛了兒童智力的全面發展。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辯證認識
(一)問題客觀存在,但具體認定需科學研判把握實質
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在各地程度不同的存在,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但具體到一個地區,總體形勢怎樣?具體到某個幼兒園,是否存在活多大程度存在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這是我們解決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所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對此,不能憑主觀印象一概而論,也不能像某些部門或學者那樣,單憑某所幼兒園或某個班級進行識字、算術教育,就斷定該幼兒園教育“小學化”,而應該依據國家有關規定,通過全面的分析調查,客觀、科學的進行分析、認定。
(二)問題的形成與發展,既有教學實施不當所致,也為活動評價僵化所助
在調研中發現,被稱為“小學化”的少數幼兒園,有些知識內容完全符合《指南》《綱要》所要求的知識目標,但采取的卻是講授式、灌輸式等簡單教學方式,而不是以直觀的、具體的可感知的活動為主。其結果,有而是去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不能調動發揮,走上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軌道。而有些幼兒園許多活動以幼兒為中心生成和組織,生動有趣,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但卻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觀念和評價手段,統一的答案、單一的標準,限制甚至傷害了幼兒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創造力、想象力,成為助長幼兒教育“小學化”的重要因素。
(三)產生問題的根源,既有現行教育體制影響,也有傳統思想作祟
我國應試教育模式及其產生的影響與壓力,以及以上影響壓力在小學、幼兒教育階段的傳遞,是產生幼兒教育“小學化”的體制原因,形成了促生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幼兒師資力量的薄弱及其分布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家倡導的先進幼兒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實施;由以上由此產生的“名校(園)情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論調,與從古至今“望子成龍”傳統觀念相呼應,歷史上各種“神童”的傳說與現實版的上演,進一步固化了這種觀念與論調,使得幼兒教育“小學化”家長有需求、社會有市場,難以杜絕。
三、幼兒教育“小學化”的防治策略
(一)深入宣傳《綱要》《指南》精神,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
雖然《綱要》《指南》都已頒發數年,但除了教育系統,其他領域的社會影響并不大,幼兒家長更是知之甚少。要通過各種形式,宣傳這兩個文件的精神和內容,讓社會認清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讓家長了解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合理期望值。特別是要使家長懂得,幼兒期的學習目標是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核心是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協調發展,而不是提前對小學生活進行預演。
(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改變應試結構
對應試教育進行改革,強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素質教育,將其列入平時成績考核范圍。強力推進素質教育在試卷之上的體現,因為這是素質教育為學生學習必選內容和應有之義的最有力的說明。再就是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尤其解決廣大農村幼教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經費緊張的問題。通過以上措施,鏟除產生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體制誘因,增強落實《綱要》《指南》精神的原動力。
(三)建立健全幼兒教育管理體系,確保幼兒教育在正常的軌道內運轉
采取何種方式方法實施幼兒園教育五大領域的內容?如何保證有效實施?實施的效果怎么衡量和評價等,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管理體系,旨在明確幼兒教育的紅線,防止其脫軌異化。具體包括:
1.宏觀層面的幼兒園教育評價體系和辦學規范體系,不排除建立與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義務教育類似的專門法律《幼兒教育法》,依法確立幼兒教育的地位、性質、任務及要求等。
2.中觀層面的對各類幼兒園的評價體系,目前各省的《一類幼兒園評估指標體系》屬于此類體系,但需要更加完善,更科學合理,更具操作性。
3.微觀層面的對幼兒園課程、活動、幼兒、教師教學等方面的系統評價體系。
(四)明確幼小銜接內涵,解除家長后顧之憂
孩子離開幼兒園上一年級能不能跟上,是家長普遍關心尤為擔憂的問題,因而寄托于對小學課程的提前學習,將此作為順利銜接過渡的保障。幼兒園通過多種方式讓家長了解“幼小銜接”的關鍵目標,是培養孩子入學的愿望和興趣,對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范初步了解,對各類學習活動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通過觀摩對比等方式,讓家長充分認識以上目標相比于單純文化課程學習的優勢,糾正不正確的認識。
四、結語
總之,“兒童是幼兒教育的起點、中心和終點,兒童的健康發展是幼兒教育所秉持的原點追求。幼兒教育所有的學習活動必須也只能由其來作為參考標準,也就是說,所有的學習都要服從于兒童的成長。”這應該成為我們認識和解決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需要社會、幼兒教師和家長各方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黃勝,周圓,楊秀云.幼兒教育“小學化”辨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5(2).
[2]郭玉輝.如何改變家長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J].中國校外教育,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