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北云
摘 要:道德何以可能,即道德倫理的本源、基礎是什么,人們為何在社會生活中講道德?古今中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試圖從多種維度探討道德的起源問題,尋求道德起源的依據,并最終道出到的本質。
關鍵詞:道德;起源;依據
Abstract:What is the origin or basis of morality,why people in the social life of morality?Ancient and modern,different opinions,there is no consensu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morality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to seek the basis of the origin of morality,and ultimately to the essence.
Key words:Morality;origin;basis
柏拉圖說:“你不能僅僅論證正義高于不正義,一定要推理論證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正義是善的,不正義卻是邪惡的?正義和不正義對它的所有者做了什么?”這個問題,從通俗來講,其實就是關乎道德起源的問題,它是倫理學界研究的焦點問題,同時也是本文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關于道德起源的幾種說法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是規范倫理學的根本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這些爭論主要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
(一)唯意志論
有一種關于道德的起源觀點他們把道德規范看成是上帝的旨意,這種觀點就是唯意志論。根據這種觀點,人類對道德的義務來源于具有立法權威的主體對道德行為者的命令。也即是說,你必須做有道德的事情或者正義的事情,因為這是上帝的命令。從而這種觀點的持有者認為,道德的規范性主要源于立法者的意志。很顯然,隨著自然科學的逐步發展,這種觀點顯然是存在漏洞的,隨即也受到眾多追求理性的觀點的反駁。
(二)實在論
這種觀點認為,如果道德要求是真實的,他們就是規范性的,如果存在著他們正確描述的內在的具有規范性的實體或是事實,那么道德要求也是真的。這種觀點的持有者一般是通過反駁其他各種道德懷疑論者的理論來確立道德的規范性的。摩爾、羅斯是實在論觀點的典型代表。其實,從邏輯學或者數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這種論證大部分都可以借助數學、邏輯推理的方法來進行,比如從某些“元”概念開始,從理性推理對衍生的道德概念進行論證和解釋等。
(三)反思性認可
道德起源于人類的反思性認可的這種觀點,主要代表人物是那些相信道德源于人類本性的道德哲學家。他們認為,人作為一種理智性動物,會對自己遇到的倫理道德問題進行反思,會對自己已經做了的某件事情的信念、動機等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在關于“真正的”道德理論反思之上發現我們依然愿意認可道德對我們的要求,那么這種道德理論就是規范性的。
(四)訴諸自律
這種觀點認為,道德法則是行為者自身意志的法則,道德要求是行為者施加給自身的要求,道德的規范性要求必須在行為者自身的意志中尋找。其代表是以康德以及羅爾斯為代表的當代康德主義的行為建構主義者。人類對自己的道德行為是基于行為自律,因為人類對于自身行動的具有自我意識的反思的能力。賦予我們對自身的權威,正是這種權威給予道德要求以規范性。
本文認為,不管訴諸何種觀點,關于道德規范性問題始終是倫理學研究的最基本問題。根據日常的道德經驗來講,我們似乎更加偏向于它來源于人類自身一種道德自律以及反思性認可,但外在的環境同樣對這種規范性有著不容置疑的影響。
二、道德起源的依據
道德何以可能,即道德倫理的本源、基礎是什么,人們為何在社會生活中講道德?古今中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從生物學角度而言,達爾文把人類的道德觀說成是動物本能的延續,這實際上是一種道德起源的自然觀。由于當時科學認識水平的限制,達爾文不可能對人類勞動的作用、思維的形成及道德的起源進行科學的解釋,但他卻道出了道德得以起源的生物學前提和依據,這就是達爾文的偉大之處。大量的生物學研究表明:人天生具有道德素質,人類社會行為道德的某些重要結構,已經儲存于人類的基因中。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學說來闡釋道德起源。他認為在人的發育階段存在三個不同水平的六個道德推理階段,這六個階段是按照不變的順序由低到高發展的。按照這種觀點,個體道德發展是由初帶有極強的自利性發展到一種遵循道德、拋棄單純利己的行為模式,這是由于人們經驗的積累和認知的發展而導致的。因此,持有這種觀點的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這種道德發展策略,既有遺傳的因素,也有后天環境的影響。
個人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對于社會中的文化和道德價值具有一種本能性的需求,這種需求就來自于人的超越性,來自于人的未完成性。部分社會學家認為,人之所以與動物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就在于人總是在不斷地追求真、善、美這種道德價值,而不僅僅是一種動物的物質需求。
三、從道德的起源認識道德的本質
道德與所有文化一樣,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的創造物,產生于人的生存發展需求,又服務于人的生存發展需求。這一事實表明,人是創造道德、使用道德的主體,道德則是被人創造、供人使用的客體。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給道德下個定義,即道德是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與品質規范之總和,受社會輿論和內在信念的直接維系推動,以善惡為基本評價詞,負責為人提供善的為人處事方式,以滿足人處理人際關系與實現自我的需求。這是道德的本質所在。
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不存在與人的生存發展需求無關的本體化、神圣化的道德,也沒有本身就是最高目的、最高價值的道德律令,因而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將道德置于人之上,也不能為了道德而道德。當某種道德曾經具有而現在不再具有于人的生存發展需求之滿足的有益性質時,它便喪失了存在的根據和要求人們繼續信從它的理由。
參考文獻:
[1]洪峰.人類道德起源探微[J].學術交流,2012(7):38-40.
[2]王海明.論道德起源和目的[J].黨政干部學刊,2009(4):3-7.
[3]杜修望.道德起源的四個依據[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7):204-207.
[4]韓東屏.道德究竟是什么——對道德起源與本質的追問[J].學術月刊,2011(9):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