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肅先
摘 要:農民漆畫創作是當下最新課題之一。本文從農民畫和大漆技藝的歷史與現狀、農民畫遇到漆語后的蝶變和二者結合對基層文化自信的樹立這三方面探討這一新課題。
關鍵詞:農民畫;漆畫技藝;基層文化自信;發展
2016年6—8月由福建省文化廳指導,福建省藝術館主辦,龍巖市藝術館和福州新華創意園承辦的“福建省農民畫創作群體漆畫技藝實驗班”在福州開班,第一次將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漳平農民畫與漆工藝創作創新結合。同年,閩寧農民畫創作群體漆畫技藝實驗班開班,再一次迅速發酵農民畫漆畫創作模式。2017年5月,由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福建省文化廳主辦,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福建省藝術館承辦了中國第一個“全國農民畫創作群體漆畫技藝實驗班”。隨后,各地市也出現農民漆畫的創作基地,如漳平漆畫創作培訓基地、翔安農民畫漆畫研習中心。當農民畫群體遇上大漆技藝,它們將碰撞出怎么精彩的藝術火花呢?本文就農民畫家群體創作與漆畫技藝結合實踐來展開探討這新興課題。
一、農民畫與大漆技藝的歷史與現狀
農民畫是鄉土藝術的代表,20世紀50年代興起,社會主義新文化的符號的反映。在這個時期,全國范圍內出現農民畫熱潮,隊伍不斷壯大。20世紀80—90年代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民間藝術又呈現出新一輪的繁榮,“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就有51個。福建農民畫“五畫鄉”(晉江、同安、漳平、莆田、龍海)現象,是福建美術界一個備受矚目的文化品牌。農民畫是具有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和民族個性,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富的基層人文內涵。基于藝術審美價值,源于廣大基層群眾生產生活。農民畫即在形式和色彩上借鑒傳統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又結合了現代材料和工藝,產生出已被大眾接受的展示、傳播方式。現如今,多元文化與新媒體的蓬勃發展,農民畫就體現出后勁不足,創作群體萎縮。福建農民畫鄉不同程度地陷入低谷,創作群體萎縮,創作后勁乏力。以福建的農民畫鄉漳平為例,鼎盛時期固定從事創作的農民畫家有上百人,而近幾年的創作隊伍僅余三四十人。寧夏平羅縣民間繪畫,第一批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目錄,但現在堅守者已經是逐減為個位數。創作風格的瓶頸、創作理念的迷茫、創作水平的停滯,造成農民畫舞臺受限。農民畫能否再續發展成為迫在眉急的問題。
我國發現最早使用天然大漆的國家,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漆畫由漆器發展衍化而來。技法基本沿用漆器,技法術語也沿用漆器。漆畫制作工藝繁瑣,費工費時,自古以來的都是在皇家、貴族、和富豪才能獨享的高端奢侈品。即便工藝不斷完善的如今,大漆制作出漆器、漆畫所需的材料和人工費也是相當高。福建作為中國漆藝術的中心,既是中國近現代漆藝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全國漆畫藝術發展的前沿陣地。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是首批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近些年,依托傳統漆工藝,福州的漆畫創作一直享譽全國。漆藝名家更是數不勝數,成為當代福州的一張重要的名片。漆畫作為一個畫種來說,歷史也不長。到20世紀80年代漆畫才被中國美術家協會列為獨立的畫種,其創作群體也未能覆蓋全國。
二、農民畫遇到漆畫技藝的蛻變
長期的大漆藝術實踐中的專家、藝術家早就看到農民畫與漆畫在兩者之間,存在某種內在溝通的可能。1989年,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和舉以剪紙形式創作《老子出關》漆畫作品獲第七屆全國美術展中獲得銅獎;2005年,福建省藝術館藝術創作部主任、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江書榮以剪紙的形式創作了一幅漆畫作品《金秋里來賽高蹺》,在當年的全國體育美展中獲獎并被中國體育博物館收藏。2013年在福建文化廳主辦、福建省藝術館承辦的《山野英華》漳平農民畫展時,福建省藝術館創作部主任就與農民畫家交流中逐漸清晰了這種理念,讓農民畫家群體創作漆畫實驗。農民畫遇上漆語,破繭成蝶,煥發出新的藝術光彩。
首先,突破農民畫原有的表現形式和技法,漆畫材質和技法的介入使作品在審美品質上有了質的提升。農民畫作畫材料是,傳統一般紙質和水溶性顏料,通過勾線、平涂等產生畫面,視覺感受較為單薄。漆畫是以大漆為主的繪畫。漆善于表現平面修飾,材料可以豐富多彩。農民畫通過漆的特殊材料語言來呈現畫面視覺層次的豐富性。
再次,農民畫群體通過漆工藝學習,增加農民畫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內涵。漆藝術,是兼容性及強。農民畫以漆為語促使作品可讀性更強,同時進一步豐富鄉土藝術最深切的文化內涵。
再者,農民畫創作群體對漆畫的介入客觀上也充實、壯大了現有漆畫的創作對伍,對漆畫的發展也是有益的,對漆畫創作群體是有力的補充。
總而言之,這兩者的結合,即有利于漆畫的繪畫語言在其它藝術領域的延伸拓展,也讓農民畫通過漆藝的提升之后也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三、樹立基層文化自信
寄寓“鄉愁”的風土人情都入畫來,農民畫與民眾的生產生活、民俗風情息息相關,不少地方農民畫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國家非常重視該領域的創作,鼓勵并引導讓不少地方鄉村教師加入到農民畫創作的群體中來。通過農民畫與大漆技藝的創新性結合,帶動農民畫群體參與到漆畫技藝實驗班的培訓。為了再提升發展前景,福建省藝術館讓“非遺”走入設計和生活,生成出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態,讓農民漆畫衍生新的價值增長點,還進一步推進農民漆畫的文創產品的轉化,通過開發和挖掘文創產品提升作品的市場價值。藝術館還邀請了文創團隊到實驗班觀摩學員的創作,激發創意團隊的設計靈感,成功達成了和唯美文創聚落合作協議,讓這些農民漆畫作品能融到日常生活中去,走向私人定制的親民路線,同時也提升農民漆畫的藝術和市場價值。
四、結論
民畫創作群體在漆畫技藝上的融合實驗,將嘗試漆藝技法融入農民畫,為農民畫的發展注入創新血液。這是中國農民畫適應時代變遷的一次主動突圍,即開辟了一條農民畫創新與轉換的新途徑,也是中國現代漆畫在傳統民間繪畫領域的一種新的發展,必定在農民畫的發展過程中起到深遠的影響。農民畫遇上大漆技藝,這樣的結合是千年的大漆與土地的深情擁抱;也是傳統藝術基因密碼的重組;將是史上一次珠聯璧合的藝術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