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波
摘要:在燒制成的瓷器或瓷面上,雕刻出惟妙惟肖的山水、人物、花鳥、書法。這便是非常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刻瓷。刻瓷是中國一種傳統手工藝術,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案,既有金石味,又有筆墨韻的藝術效果的刻瓷裝飾手法,集繪畫、書法、刻鏤于一身,集筆、墨、色、刀為一體,在中國工藝美術領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一件普通的陶瓷胚胎可以刻畫出精致入微的線條,反復雕琢,能使得一件刻瓷作品活靈活現,巧奪天工。本文對刻瓷這一傳統工藝進行粗淺論述,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刻瓷工藝、傳承刻瓷工藝。
關鍵詞:傳統工藝;刻瓷;藝術;價值;裝飾;傳承
“近觸有手感,遠觀有筆墨;既有金石趣,又含筆墨韻”,說的就是刻瓷。刻瓷是集書法、繪畫、篆刻等諸多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是用特制刀具在各種瓷質的瓷面上,雕刻出所塑造的形象,仿若自然天成,栩栩如生。經過刀雕,無光的畫面與光亮的瓷面相互映襯,形成強烈對比,猶似錦上添花,它既有觀賞、收藏價值,又有紀念意義,是我國民間手工藝品中的杰作。
刻瓷是以刀代筆的繪畫,是在瓷器上進行的刺繡,高貴而典雅。相傳清乾隆皇帝喜在瓷器上題詩,用以寄情抒懷。為使御跡能保留長久,宮庭藝人就想辦法將墨寶刻于瓷器上,從而產生了刻瓷。刻瓷是中國獨特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源自秦漢時期,到唐宋時期逐漸走入興盛。鼎盛階段從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發展歷史了,清初的刻瓷藝術已十分興盛,尤以著名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和著名刻瓷藝術家華法為代表的刻瓷作品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新中國成立后,刻瓷藝術發展到了新階段,刻瓷藝人帶徒傳藝,專業人員對刻瓷進行研究創新,改進刻瓷工具,使刻瓷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國的瓷器,都離不開藝術性的裝飾,只是我們看到的,接觸到的瓷器的裝飾,基本上都是以彩繪為主的裝飾形式,這些裝飾形式多是在瓷器的表面彩繪花卉、山水以及人物圖案,以增強瓷器的觀賞性和藝術品位。用彩繪手法的瓷器裝飾形式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其中流傳于世的代表性作品相信大家也是見得很多的。但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表面刻劃、鑿鐫各種繪畫、人物形象和圖案,使無光的畫面與光亮的瓷面相互映襯,讓瓷賴畫而顯,畫依瓷而傳,且達到“觸有手感、觀有筆墨”,既有金石味,又有筆墨韻的藝術效果的刻瓷裝飾手法,可能大家見的比較少。這種在瓷器、瓷板、瓷盤上刻鑿而成的特殊工藝裝飾形式刻瓷裝飾,是集繪畫、書法、刻鏤于一體,集筆、墨、色、刀為一身的中國傳統藝術。
刻瓷的題材廣泛,在不同的瓷盤上可以刻人物、刻花鳥、刻各種動物、刻山水等不同題材。兩百年以來,刻瓷工藝吸收了西洋素描畫和中國工筆畫的精髓,又借鑒了中國傳統的雕刻刀法,將中國畫、篆刻、西洋油畫手法靈活運用其中,實現了大膽突破。藝人以刀為筆,以纖細的筆觸,運用點刻、線刻、面刻等幾十種刀法,深入細致的刻劃,能刻出濃、淡、強、弱不同的線條,刻出豐富的明暗層次和空間深度。刻瓷不像繪畫一樣可以修改,講究耐心、眼力、精力、手力精妙配合。瓷器脆弱易碎,一不小心,便會崩瓷,長達幾個月功夫的作品就報廢了。很多老藝人每天都要在瓷盤上“創作”幾個小時,用小錘和刻刀在瓷盤上不斷敲打,小錘打在細細的刻刀上,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形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刻瓷作品。
據史料記載,這種刻瓷藝術起源于十八世紀,至今只有多年的歷史,與其它陶瓷藝術門200類相比,顯然時間不長,但是它的萌生與遠古時代的甲骨刻字、青銅鑄雕,秦漢時期的刻剝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木雕、牙雕、石雕及瓷器等裝飾藝術手法,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進行雕刻的刻瓷,是從清代初期開始的。據記載,清初,在民間開始有了專門從事刻瓷的行當,但大多以平刻為主,點線構圖等藝術表現力均顯得單調、平實,并沒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
上世紀初,刻瓷在中原地區非常流傳,很多民間藝人都掌握著這門瓷器雕刻的本領。后來,由于戰亂等原因,這門獨特的技藝逐漸失傳。到解放后,刻瓷技藝這項絕活已經很少有人掌握了。得益改革開放的春風,刻瓷技法在各地獲得重生,其中以山東淄博發展最快,刻瓷技藝最為成熟,刻瓷產業也最具代表性。
刻瓷作品中有錯落的山水、恬適的靜物,也有生動傳神的人物。這些作品或細致、或粗獷,或工筆、或寫意,既有精湛的技法體現,又有濃厚的文化內涵。每一件刻瓷都是一筆一畫刻上去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越是細微處就越見真功夫。其中人物肖像是刻瓷中最頂級的一種。刻花鳥蟲魚允許稍微的變形走樣,但人物的五官,一點都不能錯。在直徑幾十公分的瓷盤上刻眼睛、刻頭發、刻皺紋、刻衣服的紋理,的確需要創作者極其的細致認真。
瓷刻作品不僅巧奪天工,美輪美灸,還具有耐保存的優點,既可收藏還可作為禮品。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刻瓷需要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不少年輕人見過刻瓷作品之后都驚嘆不已,都懷著極大的求學熱情。但刻瓷是集金石、繪畫、雕刻于一體的藝術,創作者需要較高的專業素養,更需要足夠的耐心、細心和精力。除了專業素質過硬外,年輕一代能否有足夠的耐心,能否一直堅持下去,是老一輩刻瓷藝術家都在擔心的問題,但堅持就會有收獲。今天,我們需要用一種新時代的角度與觀念來對待傳統文化,應該讓這種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文化遺產的形式傳承給下一代。
參考文獻:
[1]宋潤民.淄博肖像刻瓷藝術的表現技法探析[J].裝飾,2012(11).
[2]周文姬.西方人眼中的東方陶瓷藝術[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黃玉雙.刻瓷藝術使用的工具和材料[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3(3).
[4]陶義.瓷器上的刺繡----中國刻瓷藝術探源[J].美術教育研究,2011(6).
[5]丁海邦.刻瓷藝術線刻工藝技法淺析[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3(43).
[6]石春貴.刻瓷藝術的發展與創新[J].科技創新導報,2013(20).
[7]董善習.清代、民國時期的刻瓷藝術[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0(44).
[8]黃玉雙.如何賞析刻瓷藝術作品[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4(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