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喜珍
介于小學生年齡小,思維尚未開闊,語言能力還很欠缺,面對寫作無從下筆這些因素,作文教學成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怎樣才能攻破這個難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通過多年來自己對作文教學的摸索探討,我個人認為:寫作的題材源于生活。首先應該讓作文教學走出課堂,接觸社會,走向大自然。其次就是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再次就是教給學生一些寫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總的來說就是變學生厭作文為愛作文。下面談談自己多年來在作文教學中摸索探討的幾點體會。
一、觀察入手,指導學生寫作入門。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辨別事物的基本方法。觀察得越仔細感性認識就越豐富,辨別事物的能力就越強。
作文教學對中年級學生來說,最好的方法是先觀察再指導,為什么呢?因為小學三年級學生剛從低年級過渡到中年級,學生的字詞還不豐富,知識面還很窄。剛接觸筆頭作文這一新內容,如果按常規的方法讓學生去寫作,學生會感到無從下筆,不知道怎樣寫,也不知道寫什么。怎樣才能引導中年級學生作文上路?我認為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走出課堂,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在寫作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對作文所需的素材進行仔細地、有序地、有重點地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再去寫作,學生對這樣的作文才會感到有話可寫,寫出來的文章才有層次,有重點。
二、活動和實踐,提取寫作素材。
寫作的源泉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來源于實踐。一個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必須依賴于社會,依賴于生活這片肥沃的土地。對于學生寫作來說也是如此。只有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廣闊的大自然中,熟悉社會,熟悉生活,參加活動,進行實踐,才能獲得大量的寫作素材,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學作文課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外,還要讓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活動和社會實踐。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還需要學生作詳細的筆記,要養成收集素材、整理素材的習慣。
三、多讀書和讀好書,促進學生寫作提升。
書是知識的寶庫,是寫作成功的源泉。一個人要想在寫作上有所作為,除了深入社會,體驗生活外,還要孜孜不倦的讀書。書讀得越多,知識就越豐富,思想境界越高。學生也一樣,要寫好作文,不光只要培養觀察的習慣、收集整理素材的習慣,還要培養讀書的習慣。
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呢?我認為:第一,鼓勵學生多訂一些少兒讀物,在班級內開展讀書活動,培養讀書的興趣。第二,定期檢查讀書筆記,努力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第三,開展書香校園活動,促進學生多讀書。第四,在班級內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活動,激勵學生多讀書。
總之,多年來,我從作文教學的改革嘗試中發現:善于觀察、活動與實踐、讀書積累,這三要素是寫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們相輔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要我們教師努力嘗試,小學作文教學這一難題一定會由難變易,學生也一定會由厭作文、怕作文變得愛作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