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玲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許多語文教師都深刻地意識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并且孜孜不倦地實踐著。那么,應該怎樣在語文課堂上操作這種教學模式呢?我認為要使“小組討論”產生“效益”必須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深入了解、精心搭配。
俗語說的好:“萬事開頭難。”“小組討論”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科學、合理地組建小組。在組建時,教師不宜倉促行事,應該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熟悉他們的性格、能力、愛好、成績等)。并以此給他(她)一個綜合分,然后再根據互補的原則(還要兼顧男女的搭配)將學生分成討論小組,一般來說以每組4至6人為宜。當然在做這件事時,我們既要按規則嚴格去做,又不能忽略了學生的感受。試想,如果所組建的組不和睦,矛盾重重,那么他們還有什么心思去“合作、探究”呢?所以,只有關心學生的感受,才有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創造性可言。
二、嚴格分工、明確職責。
一個小組其實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要使它高效地運轉起來,就必須有合理的分工,使他們明確職責、各司其職。以一個4人組成的小組為例:我一般要設“組長”負責具體任務的落實,讓“情報員”進行資料或信息的搜集、整理,由“記錄員”把重要內容保存下來,“發言員”則負責對外宣布觀點或成果。當然,這些職位不能定死了,應當靈活地進行周期性的輪換。這樣,既給學生新鮮感,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因勢利導、借題發揮。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群活生生的有知、有欲、有求的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感受。這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上也不會有兩個思想完全相同的人。在這點意義上說,教師的備課不可能會完全周密和正確(就像足球場上難以消除誤判一樣)。因此,語文課堂是難免發生碰撞的,有碰撞才會激起思維的浪花,才會進步。當然,關鍵還在于身處其境的教師如何處理這類碰撞。
其實,這種碰撞就是語文教師送給小組的最好禮物。小組討論會因為碰撞而活躍,會因碰撞而精彩,會因碰撞而進步!我們要善于捕捉碰撞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善于留白、鼓勵創新。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把握一個度,有些問題要講深講透,而有些問題則只需點到為止。我們應該去正確估計學生能力的前提下,適當放開,鼓勵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肯定他們的創新精神。
我在上《始得西山宴游記》時向學生介紹了“對比閱讀”法。我簡單分析了文章的內容,然后要求小組自選篇目進行“對比閱讀”(課內外均可)。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組找《小石潭記》,有的組找《與朱思元書》,有的組找《醉翁亭記》……而且分工明確:他們從作者、寫作背景、思想內容、寫作手法等方面比較其異同點。在這中間,我只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最后幾乎每個小組都有一篇“研究成果”。我征求大家意見,進行篩選,挑出最好的幾篇進行展示,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五、讀演結合,調節氣氛。
我們有時可以針對某些文章的特點適當轉變教學形式,比如在上《皇帝的新裝》、《宋定伯捉鬼》這樣的文章時,文章可以將其改寫成劇本,由小組去演。初中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是戲劇篇目,完全可由小組去演。這樣,既能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疲倦感,又能滿足現在學生的表演欲,于快樂之中學到知識,何樂而不為呢。以上是我關于“小組討論”的幾點膚淺的看法,這種教學模式看似簡單,實則繁復,是一門需要不斷深入實踐、探索的藝術。我希望自己不斷努力,學得更多知識,提高“小組討論”功效,讓每位學生真正能喜愛語文,學好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