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舉
教育學家葉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那我們現在的教就是為了學生今后的學習。學生怎樣才能由教師的教變為自己的學呢?這就需要我們的課堂教學重視完成認知目標,情感意志,態度觀念以及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深層次的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使他們學會學習。
一、為學生創設“說理”的空間。
有許多教師對所授知識,尤其是遇到重難點時,生怕學生有所閃失,總是一講再講,以為這樣反復強調,學生就能牢固掌握,就會忘不掉。教師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實那樣做,由于缺少了對學生心理的一種顧及(滔滔不絕的下面有幾個學生在聽呢?),缺少了學生的主動探究活動,并非就能產生好的效果。對于學生來說,不易忘記的應是在愉快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過主動探究所獲的知識。所以教師不能“大講特講”,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說理”的機會和開拓學生“說理”的空間。
實踐告訴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把握的好,少講比多講收到的效果確實要強。為了不削弱少講所發揮的功能,教學中配以無聲的體態語也顯得十分重要,使學生從教師的眼神、肢體語言中有所反應,產生一種心神領會、心靈相通的感覺,利于形成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做到少聲勝有聲,無聲勝有聲。
二、為學生創設“提問”的空間。
“問題”是促進創新的原動力,課堂提問在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上,必須做到融科學性與藝術性相一致。
首先,從問題質量的角度看,高質量的問題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而低劣的問題則是浪費時間。如:“對不對?”等等。如此的問題純粹是一種語言浪費,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對!”“不對!”“是!”“不是!”久而久之,學生會養成“人云亦云”的不良習慣,也容易滋生惰性。其次,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見到的是“自問自答”式的提問,或“連環炮”式的提問。通過現象看本質,其共同點在于:教師“邊問邊答”或“問”得過多,且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美,突出的是對知識的灌輸,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影響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說,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不發問,但并不是問的越多越好。
三、為學生創設“操作”的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苯處煹难菔驹跀祵W課堂教學中固然重要,但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考慮學生的情感體驗,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
一次講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我把圓片剪成無數個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長方形邊講邊演示。一節課下來渾身汗水,可是反饋作業發現錯誤很多。后來我再講圓面積公式推導時,我一改自己演示實驗變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這兩種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親自動手后,公式理解了,作業正確的多。后來我在講圓錐體積公式推導時,我讓學生自己帶上各種底面積相同和不同的,高相同和不同的圓柱和圓錐,到學校沙坑里去進行測量,這樣學生親自動手后,感受很深,得出的結論印象深刻。實驗操作讓學生輕松地學到了知識。事實證明,這種做法遠比讓學生觀看教師的演示好得多。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為學生創設“說理”“提問”“操作”的空間,是為了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更好的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美國華盛頓一所大學有句名言說得好:“我聽見了,我忘記了,我看見了,就忘記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弊鳛榻處煟匾晫W生的動口說理提問,動手書寫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引導他們學會學習,使學生的各方面在“做數學”當中都能得到發展,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endprint